胡錦濤總書記在“7·23”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我們必須毫不動搖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在這里研究和討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把它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總命題中間去研究和討論。
一、科學社會主義不僅是一種學說,而且是一種運動,具有學說、運動、制度這三種含義或三種實現形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高高舉起的一面旗幟。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黨舉起這面旗幟,就向全社會昭示了:我們黨將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去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論述了這個問題。他說:“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面對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繼續前進,開創工作新局面,贏得事業新勝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論斷,發展了黨的十七大關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論斷,把“制度”問題突顯出來了。這次在“7·23”重要講話中,重申了這一論斷。這是我們在學習“7·23”重要講話時,首先要了解的。
在這里,我們要強調的是,在新華社發表的“7·23”重要講話新聞稿中,突出的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這表明,我們黨十分重視實踐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或者說,十分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形態。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在實踐上的表現形態。
我們都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與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科學社會主義從創立的第一天起,就是同無產階級的實踐運動聯系在一起的。它既是為了指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而創立的,又是在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的。科學社會主義這一鮮明的實踐特性,決定了它不僅是一種學說,而且是一種運動,是一種為了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新制度而誕生的學說和運動。也就是說,科學社會主義具有學說、運動、制度這三種含義或三種實現形態。(參見胡喬木:《關于共產主義思想的實踐》,《胡喬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3頁。)
在這三種實現形態中,“運動”是一種實踐,既是“學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又是“制度”形成和發展的基石;而“學說”是運動及其要實現的“制度”的理論指南,“制度”是創立“學說”、推進“運動”的目的和歸宿。也就是說,我們講科學社會主義有學說、運動、制度這三種實現形態,僅僅是一種邏輯上的分類,并不是說它們是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的三種形態。事實上,在科學社會主義體系中,科學社會主義的學說、運動、制度這三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
盡管科學社會主義具有學說、運動、制度這樣三種實現形態,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在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時候,比較重視其思想理論內涵及其對人類的貢獻。這無疑是正確的,因為科學社會主義首先是一種科學的先進的思想理論成果。
但是,縱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可以發現,這一科學的先進的思想理論成果不是從書齋中產生的,而是在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實踐互動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同時也不僅僅是一種知識形態的思想理論成果,而是引導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推翻剝削階級的舊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新制度的科學指南。或者說,馬克思主義不是從書齋中產生的一種純學術的思想理論,而是一種融學說、運動和制度于一體的工人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解決社會主義運動“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的問題,歸根到底,就是在探尋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正確道路
講到社會主義運動這一偉大實踐,就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道路問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道路就是黨的事業的命脈。了解了科學社會主義具有學說、運動和制度三種形態后,我們就可以在這里重點討論社會主義運動以及同社會主義道路的關系問題了。因為,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講,社會主義運動是一種社會實踐形態,這樣的實踐正是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同時,社會主義運動又是一種體現著無產階級自覺能動性的實踐活動和實踐過程,就有一個無產階級怎么樣把握好社會主義運動“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的問題,即有一個“道路”的選擇問題。
這里,我們不妨講一下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時的小故事:
馬克思1843年9月在寫給阿爾諾德·盧格的信中講到工人運動內部的思想混亂時說:“看來內部的困難幾乎比外部的障礙更嚴重。雖然對于‘從何處來’這個問題沒有什么疑問,但是對于‘往何處去’這個問題卻很模糊。不僅在各種改革家中普遍出現混亂,而且他們每一個人都不得不承認自己對未來應該怎樣沒有確切的看法。”(馬克思:《馬克思致阿爾諾德·盧格》,《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頁。)馬克思的意思很明確,由于工人運動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就會在“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的問題上陷入思想和行動的混亂。
1844年10月初,恩格斯在給馬克思寫的一封信中也說了這個問題。他說:“我在科隆逗留了三天,對我們在那里所開展的非凡的宣傳工作感到很驚奇。那里的人非常活躍,但也非常明顯地表現出缺少必要的支持。只要我們的原則還沒有從以往的世界觀和以往的歷史中邏輯地和歷史地作為二者的必然繼續用幾部著作闡發出來,那就一切都還會處于半睡半醒狀態,大多數人還得盲目地探索。”恩格斯在這里說的,就是當時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在同資產階級開展的自發斗爭中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大多數人還得盲目地探索。他在信中深刻地指出:“如果這里的無產階級按照英國無產者那樣的規律發展,那他們不久就會明白,作為個人和以暴力來反對舊的社會制度的這種方法,是沒有用的,他們就會作為具有自己整體能力的人們通過共產主義來反對它。如果有人能向他們指明道路,那該多好!”因此他在信的結尾對馬克思說:“現在你要設法趕快把你所收集到的材料發表出來。早就是該這樣做的時候了。我也要把工作加緊干起來,而且就在今天重新開始寫作。”(恩格斯:《恩格斯致馬克思(1844年10月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0頁。)
從這兩封信中,可以悟出許多道理。首先,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這一革命學說,是為了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特別是為了解決工人運動“從何處來”、“往何處去”這一根本問題,向斗爭中的無產階級“指明道路”。其次,可以看出工人運動這樣的實踐有盲目的實踐和科學的實踐之別,科學的實踐是沿著正確的道路去奮斗去推進的實踐。最后,還可以看出在工人運動的發展過程中,“指明道路”,解決工人運動“從何處來”、“往何處去”這一重大問題,對于科學社會主義的成敗得失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探尋和解決社會實踐“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的問題,就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批判,發現變革現實世界的正確方向;進而從實際出發,找到社會實踐能夠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向前推進,最終勝利到達目的地的正確道路。也就是說,我們討論“運動”問題,必定會涉及“道路”問題。我們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解決社會主義運動“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的問題,歸根到底,就是在探尋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正確道路。
科學社會主義的優勢,就在于社會主義運動有科學理論的指導,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這個指導作用,不僅體現在我們能夠形成明確的奮斗目標,而且體現在我們能夠找到實現這一奮斗目標的正確道路。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科學社會主義一樣,也有學說、運動(實踐)、制度三種實現形態
由于“道路”是同“運動”這一實踐范疇相聯系的,表現為以科學理論為行動指南的實踐過程,因此,要推進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必須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各個國家的社會主義實踐結合起來,找到符合各個國家基本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特別是,在像中國這樣一個和誕生馬克思主義的歐洲國家很不相同的國度里,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更要從中國實際出發,找到符合中國社會各個發展階段實際的正確道路。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說的:“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事業都經歷了尋找正確道路的艱難過程。這是因為,近代中國是一個落后的東方大國,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具有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條件,無論是當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進行革命,無論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還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政策,都是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從未遇到過的新課題,必須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我國具體實際出發進行探索。”(胡錦濤:《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93-94頁。)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為了能夠贏得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既堅持學習和應用馬克思主義,又反對教條式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本本主義”,并為此進行了長期的艱辛探索,在實踐中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形成了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如果把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就可以注意到這樣兩點:一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不僅是理論創新的過程,更是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過程和制度的創新過程。另一點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實踐在先,道路的探索在先,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都是在道路的探索過程中推進的。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科學社會主義一樣,也有學說、運動(實踐)、制度三種實現形態,但是它的次序有其特殊性,一是實踐(道路)形態,二是理論形態,三是制度形態。
經過這樣的討論,我們可以作出這樣一個結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其實踐形態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中,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只是在實現形態上,它同理論形態、制度形態不一樣,主要表現為一種實踐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