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南省工程咨詢中心黨委書記 趙書茂
當前,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為了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厚植發展新動能,促使經濟在合理區間增長。新型城鎮化是我國最大需求潛力所在,也是擴大有效供給的重要推動力量。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更好地推進新型城鎮化,更有效地發揮其對供需兩側的拉動作用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課題。
推進新型城鎮化面臨新的形勢
2015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6.8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面臨著加快城鎮化和提高質量的雙重任務。加快農村人口轉移就業和市民化,為城鎮人口提供宜業宜居、舒心和諧的環境,是河南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目標。
經濟新常態下,河南推進新型城鎮化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第一,資源環境和要素的約束對新型城鎮化提出了集約、緊湊、高效的新要求。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我們要進一步優化城鎮形態、空間布局及組合、空間聯系方式等,提高空間利用效率。第二,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將影響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速度和成本。我們要合理安排城鎮化的成本分擔機制,更加有效地推進農村人口轉移就業和市民化。第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對就業結構產生新的影響。我們要著力培育就業容量大的新興服務業等新型業態,使更多農村轉移人口能在城鎮落下來、融進去。第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對城鄉居民就業技能提出新要求。我們要大力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以創業推動創新、以創新引領創業,不斷強化城鄉居民的知識素質和從業技能,提高創業就業的能力。第五,農村經濟改革發展將引發農村新變化。當前我省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要求我們一方面要推動有能力有條件的農村人口轉移就業和市民化,另一方面也要使農村留守人員能夠安居樂業,保持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第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對推進城鎮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要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使城鎮化更加體現以人為本的觀念,城市規劃設計更加注重人文關懷。
河南新型城鎮化具有五種新趨勢
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角度來看,河南新型城鎮化具有以下幾個新的趨勢:一是注重中原城市群的主體形態。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的布局觀念,就是要以發展中原城市群優化和布局全省城鎮化的空間格局,就是要合理安排城市的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生”空間,進一步明確各個城市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功能定位。二是注重城鎮化的協調性。主要包括注重大中小城市和城鎮發展的協調性,城鎮和新農村發展的協調性,新老城區發展的協調性,城市內部不同收入群體發展的協調性,城市開發強度與城市發展承載能力的協調性等。三是注重城鎮化的綠色發展。我們實施的碧水藍天計劃和城市河流清潔行動計劃,開展的海綿城市試點、低碳城市和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建設的綜合城市管廊項目及城鎮污水垃圾處理項目等,都是為推進城鎮化綠色發展所做的探索。四是注重城鎮化的包容性和人文關懷。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在城鎮規劃設計和建設管理的各個環節都要體現民眾的訴求和愿望,在規劃設計上堅持以人為本,在政策制定上體現包容性,使農村轉移人口不僅能夠獲得物質上的滿足,還能融入當地生活,增強其幸福指數。五是注重城鎮化的智慧化和管理的精細化。當前,信息化和城鎮化的融合發展成為趨勢,要不斷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工程建設,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務的現代化水平。
以創新思維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
在新常態下,我們要運用創新思維,立足現實、遵循規律,從需求和供給兩側發力,不斷探索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結構性改革中的作用,不斷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
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化“三化”協調、“四化”同步科學發展的路子,形成和完善以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帶動農業現代化,以新型農業化夯實城鄉共同繁榮的基礎,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為核心內涵,以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礎特色,大中小城市小城鎮和新農村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探索“四態融合”的發展路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先進制造業、高成長服務業、現代農業、網絡經濟“四個大省”的建設要求,同時我省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傳承地區,因此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要將這些方面統籌考慮、協同推進,積極探索形態、業態、文態和生態“四態融合”的發展路徑。形態是城鎮化的空間基礎,主要包括城市群的主體形態,城市或城鎮的空間形態,城市內部的空間形態,城市立體空間的形態,城市間及城市內部的合理組合與有效使用等。業態是城市成長的活力和動力,主要指城市的產業。在新常態下要關注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新組織等新經濟形態,特別是網絡經濟、幸福產業等。文態是城市文明的標志,主要包括體現城市靈魂的城市核心價值定位、文物文化及民間藝術,城市的“人情味”,城市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城市的凝聚力等。生態是城市宜業宜居的景觀,是生態環境和人的生活質量的體現。推動“四態融合”發展,就是要轉變線性思維,由單一推動的工作方式轉變為統籌協調、全面推進,推動一二三次產業復合和經濟、生態、人居功能復合,使我們有成長活力巨大的產業經濟、良好的環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建立和完善城鎮化推進機制。重點建立農村人口轉移就業和市民化的動力機制和成本分擔機制,城鎮化的投融資機制,適宜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土地管理機制,破解“人地錢”難題,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進得來、轉得出、向哪轉、落得下”以及農村居民“過得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