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鄒磊
■“一帶一路”雖然是普遍性的合作倡議,但鑒于中國自身國力、內外復雜環境的制約,我們在推進中仍聚焦重點方向、重點國家、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優先與那些基礎好、意愿強、位置佳、影響大的友好國家合作,合力推進那些地處要沖、涉及關鍵互聯互通的標志性、瓶頸性工程建設
■“一帶一路”建設初期主要由政府出面進行宏觀規劃、政策溝通和平臺搭建,但在具體執行和落實時,尤其是在以項目為主要載體的推進落實階段,企業是最重要的主體。同時,即便由政府主導達成的項目,也遵循市場運行規則,而絕非不計成本地對外撒錢或“賠本賺吆喝”
■我們應當理性看待正在或潛在面臨的風險。要避免過于浪漫主義的期待,注意量力而行和循序漸進,不在安全風險過高的地區消耗過多戰略資源;也要避免陷入到失敗主義的情緒中,將“走出去”遇到的所有挑戰都與“一帶一路”掛鉤,或因一時一地的挫折而轉向對“一帶一路”的否定
眼下,“一帶一路”成為中國內政與外交、政府與市場、政策與學術的熱點議題。大至全球治理格局,小到企業投資經營布局,都越來越多地受到“一帶一路”影響。
向沿線國家提供公共產品
作為新時期重大國家發展戰略和國際合作倡議,“一帶一路”不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簡單再現,而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中國對外開放與合作的總綱領,是促進全球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和公共產品。
之所以稱其為“中國方案”,絕不是指完全由中國一家主導?!爸袊桨浮斌w現在,它是中國在綜合國力增強和發展方式轉型兩大背景下,基于國際和國內發展作出的戰略決策,集中反映了中國對新型國際關系的構想。在理念上,它以合作共贏取代對抗獨占;在推進中,它以促進沿線國家亟須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工業化為兩大優先突破口,并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寶貴發展經驗與沿線國家分享。
之所以稱其為公共產品,并不是指由中國一家提供所有資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一帶一路”是中國為地區和全球發展提供的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臺,“能夠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在這個平臺上,中國與沿線國家在資金、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能源等方面的優勢和需求有望得到有效互補;在這個平臺上,中國將與發達國家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南南合作與南北合作將獲得新的動力、載體;在這個平臺上,亞歐大陸尤其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交通、物流條件有望得到改善,工業化進程得到加速;在這個平臺上,域外國家有了更多參與亞歐大陸發展合作的契機……
伴隨2015年以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成立和運作,以及《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發布,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頂層設計已經非常明確。按照以點帶面、循序漸進的推進思路,以“五通”為主要內容,聚焦重點方向、重點國家、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尤其是以互聯互通和產能合作為主線,從國內到國外、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和民間,“一帶一路”建設有序開展,支撐保障體系陸續建立。
互聯互通程度有所加深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國際上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共識和響應越來越多,許多國家經歷了從觀望到參與、從被動感受到積極推動的轉變。通過“一帶一路+”的戰略對接方式,中國已與許多國家達成諒解備忘錄和合作協議,培育起了若干支點國家與核心團隊。同時,新型融資平臺成功建立運營,一批標志性、示范性重點合作項目陸續啟動實施,六大國際經濟走廊建設著手開展,基礎設施、規章制度和人員往來三個層面的互聯互通程度進一步加深。
目前,“一帶一路”建設的行動與進展,大致可以概括為“五個結合”:
一是點(重點突破)與面(整體推進)的結合?!耙粠б宦贰彪m然是普遍性的合作倡議,但鑒于中國自身國力、內外復雜環境的制約,我們在推進中仍聚焦重點方向、重點國家、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優先與那些基礎好、意愿強、位置佳、影響大的友好國家合作,合力推進那些地處要沖、涉及關鍵互聯互通的標志性、瓶頸性工程建設。
二是遠(遠期愿景)與近(早期收獲)的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將給地區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自倡議提出以來,亞投行、金磚銀行、絲路基金、中泰鐵路、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瓜達爾港、中白工業園、中哈產能合作等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繼落地。事實上,“一帶一路”建設越早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就越能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揮引領和示范效應。
三是新(新型平臺)與舊(現有機制)的結合?!耙粠б宦贰苯ㄔO雖然體現了許多新思路和新布局,卻不是在既有地區和國際秩序之外的“另起爐灶”。中國更多地借助或升級現有的雙多邊合作機制、平臺與進程,并在此基礎上推動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
四是政府與市場的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初期主要由政府出面進行宏觀規劃、政策溝通和平臺搭建,但在具體執行和落實時,尤其是在以項目為主要載體的推進落實階段,企業是最重要的主體。不管是挖掘開拓新的市場空間,還是升級優化既有的海外業務,各行各業都展現出濃厚的參與熱情,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的業務已超越產品輸出和工程承包的階段,提供包括裝備、設計、標準、建設、運營、管理在內的綜合解決方案能力不斷增強。同時,即便由政府主導達成的項目,也遵循市場運行規則,而絕非不計成本地對外撒錢或“賠本賺吆喝”。
五是中央與地方的結合。除了中央層面的頂層設計,各個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也將“一帶一路”列入核心工作,并推出對接方案。各省區市大體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經貿合作、產業投資、資源能源、金融合作、環境保護、海上合作與人文交流等方面展開部署。很多地方政府參與積極性高漲,將之視為新一輪的政策紅利,推出了大規模的項目計劃。而為了防止出現一哄而上、同質化競爭的問題,中央層面也及時加強了指導和協調,強調突出重點地區,明確各省區市的定位,發揮各地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