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本,輿論是末;改革有成效,輿論就會好;輿論與改革一致,就如開順風船,不重視輿論,猶如開無風船或頂風船——
主持人
張記合
話題嘉賓
陶文昭: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唐亞林: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顧 駿: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喬新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張愛軍:遼寧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
孫成堯:浙江省委黨校研究人員
當前,如何凝聚共識深化改革是社會輿論的焦點
主持人:當前,關于改革的輿論很多,某種程度上已經形成了一種“改革輿論場”。那么,輿論是如何形成的?其途徑主要有哪些?
孫成堯:輿論的定義非常多樣化,從來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一種定義是:輿論是指在一定社會范圍內,消除個人意見差異,反映社會知覺和集合意識的、多數人的共同意見。也有的學者認為:輿論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公眾對特定的社會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一致的意見或態度。
輿論的形成,有兩個相反相成的過程。一是來源于群眾自發,二是來源于有目的引導。或先從群眾中來,然后經權威方面傳播到群眾中去;或經過權威方面的組織和動員,然后再傳播到群眾中去。
輿論的構成要素不僅包括輿論主體、客體及意見本身,還包括輿論的數量、強烈程度,輿論的韌性,輿論的功能表現以及輿論的質量等等。韌性是輿論的一大特征。所謂輿論的韌性就是輿論的持續性,它一旦形成,總要存在一段時間,即使輿論客體消失了,人們還會有所議論,因為輿論的發生總是滯后于輿論客體。
主持人:什么是輿論場?“改革輿論場”如何形成?
孫成堯:目前,關于輿論場的區分較為多元。有學者以載體為視角,將輿論場分為傳統媒體輿論場和網絡輿論場;有以傳播介質為視角,將輿論場分為媒體輿論場與口頭輿論場;有以支撐群體為視角,將輿論場分為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有以時序為視角,將輿論場分為舊輿論場和新輿論場。也有學者以具體輿論場為對象,提出網上政治輿論場概念,并將其分為意見場、關系場和思維場。
當下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如何凝聚共識深化改革是社會輿論的焦點。近幾年出現了“改革輿論場”的用語。有學者將“改革輿論場”概括為一定區域內的高密度人群,由于受到政治、經濟、價值觀等因素影響,在多種媒介的推動下,就有關改革的話題進行高頻率討論所形成共同意見的時空環境。在“場”的作用下,同一空間的個人所發表的關于改革的意見,經過引導、交流、協調等,比在普通環境中更容易形成“改革輿論場”,并能迅速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