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君正
東北老工業基地作為國家布局中的重要一極,近年來發展遇到了一些挑戰和困難,這里面既有共性問題,也有個性問題;既有趨勢性問題,也有偶然性問題。辯證地看,經濟發展新常態讓這些矛盾集中暴露的同時,也為解決這些矛盾創造了最佳“窗口期”,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是治本良方。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吉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立足區域發展實際,始終突出問題導向,以自我革新的勇氣,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長春經濟社會發展,推動老工業基地新一輪全面振興。
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在振興發展實踐中增強狠抓落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創造性地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我們黨在經濟發展領域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進一步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根本指南。
要在學習領會重要講話精神中準確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邏輯。在推動落實過程中,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基于中國實踐的理論集成創新,是中國經濟和中國模式在新時期的一次探索性的大改革和大調整,決不能簡單地將其歸結為哪個傳統理論學派或思潮。從現實維度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也是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背景和邏輯起點。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總結和提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的深刻解讀和科學回答,是以經濟新常態理論為創新內容的新時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要在學習領會重要講話精神中準確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義。對總書記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講話精神,我們必須吃透精髓要義、領會精神實質。要清醒認識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主要目標和基本路徑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重點任務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鼻袑嵲诎盐蘸诵囊x的基礎上,搞清楚“干什么”“誰來干”“怎么干”的問題,更好地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來,形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合力。
要在學習領會重要講話精神中準確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促進長春經濟發展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關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特別是在東北經濟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總書記兩次親臨東北視察調研,明確提出了“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為我們打贏新常態下推動新一輪振興發展的攻堅戰指明了方向、開出了藥方。特別是今年5月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橫下一條心,扎扎實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產業結構層次才能出現一個大的躍升,社會生產力水平才能出現一個大的躍升”。應該說,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直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癥結所在,并且交給了我們一把打開東北振興之門的“金鑰匙”,清晰指明了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根本路徑所在。我們必須深刻學習領會總書記的重要思想,在振興發展實踐中,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創新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全面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
著眼破解老工業基地體制性問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
東北老工業基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更加重視生產關系維度的考量,努力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形成經濟增長新機制。客觀地講,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進程中,政府這只“有形之手”長期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市場這只“無形之手”作用相對弱化。我們要堅持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把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堅持“放管服”三管齊下,主動還權于市場和社會,為企業“松綁”、為群眾“解絆”、為市場“騰位”,堅持放管結合,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層級間關系,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發市場和企業活力,釋放社會創造力。
國有經濟是東北地區經濟的底盤,國有大中型企業是東北地區經濟發展主要支撐力量,我們要理直氣壯地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要圍繞阻礙改革創新的“堵點”、歷史遺留的“痛點”和市場監管的“盲點”,下大力氣推進國企改革,拿出硬措施,打出組合拳,探索建立分類、靈活、多元的企業治理模式,促進國有企業治理現代化,進一步細化國有企業改革方案,明確各類國有企業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和任務書;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根據不同行業、企業制定不同策略,繼續推進廠辦大集體改革,集中力量化解東北地區國有企業的歷史負擔,加快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建立政府和國有企業合理分擔成本的機制。特別是結合新一輪國企改革東風,在國企改革中尋找民間投資的新空間,支持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讓民企國企攜手共進,形成更具活力的動力供給。
近些年來,東北地區人口凈流出現象比較突出,其中青壯年勞動力和各類人才占很大比重,“孔雀東南飛”對東北地區的發展動力和士氣都有一定影響,加快完善人才培養和使用機制,防止和遏制優秀人才逆向淘汰趨勢十分必要。要立足打造包容、多元、融合的人才環境,進一步創新“引”的機制,著力引進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創新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國內外各類人才聚集回流,不斷強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觀念;進一步完善“育”的機制,培養儲備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釋放人才紅利,激活本地人才創新創業活力;進一步健全“留”的機制,靠事業留人、靠待遇留人、靠感情留人、靠生態留人、靠硬件留人,確保各類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使人才扎根在東北、奉獻在東北、收獲在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