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中亞國家期間,首次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此后又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8月17日,習近平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開展跨國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平,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本質上是通過提高有效供給來催生新的需求,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
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學者認為,在G20杭州峰會前夕召開的此次座談會,無疑為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
“總書記的講話高度凝練地展示了中國政府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具體設想和工作重點,明確了‘一帶一路’的目標,為‘一帶一路’的實施點燃了助推器,把執行‘一帶一路’帶入一個‘提速期’。同時,也展示了中國政府在‘一帶一路’建設實踐中的經驗,以及開拓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朱鋒認為,講話定位清晰,即要為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一帶一路”建設提出近3年來,中國已經發布了多個重要政策文件,其中有2014年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規劃》和2015年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地方和政府部門也出臺了配套規劃。朱鋒認為,就其目標、手段和方向等諸多方面的表述來看,此次重要講話最為綜合、深入。
企業將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說,“一帶一路”建設的頭3年,政府推動相對多一些,成果也超過了預期。目前,已經有30多個國家同我們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而且國際產能合作也已經開展,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逐步落地。接下來,仍需要有更多的項目落地,而且企業將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介紹說,據該所近期推出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化進程報告》顯示,“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之間工業化水平差距較大,涵蓋了工業化進程的各個階段,其中,處于前工業化時期的國家有1個,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的國家有14個,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國家有16個,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的國家有32個,而處于后工業化時期的國家有2個。這說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體上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且大多數國家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大體呈現“倒梯形”的結構特征。因此,該報告建議,“不同工業化階段的國家在產能合作進程中可以尋找到不同的角色定位,共同培育以互補合作為主導的產能合作‘新雁陣’模式”。
如今,“一帶一路”建設已經涵蓋鐵路、港口、公路、自貿區、能源合作等領域?!疤貏e是‘一帶一路’建設關注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沿線國家推進工業化、現代化和提高基礎設施水平的迫切需要,這帶來的增長動力將是強大而持久的?!蓖趿x桅說,中國在世界上每通一條公路、修一條鐵路、建一個工業園、開展一個合作項目,都是在播下一個經濟增長動力源,都是在為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作出貢獻。
著眼長遠 樹立全球視野
在王義桅看來,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際需求不振,而“一帶一路”建設可以提高有效供給、催生新的需求。“當前,發達國家的方案是再工業化。在這個背景下,全球缺少投資的方向。‘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工期長,可帶動長遠的就業。然后實現互聯互通,實現國際產能合作?!蓖趿x桅說。
此外,還有學者表示,通過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內市場需求實現了有效增長,這從更廣泛的角度展示了中國對于穩定當前世界經濟形勢提出的方案。因此,需樹立全球視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讓“一帶一路”建設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合力,以促進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穩定。
朱鋒對“一帶一路”建設提出三點建議:第一,中國企業培養出具有優勢的國際競爭能力;中國的金融、商業和企業制度在與世界的高度交融過程中,更好地完成國際化、制度化和法制化進程。第二,中國社會和民眾更能自覺、主動地形成“從中國看世界”和“從世界看中國”的視域,從而形成客觀、準確、公正的國際意識與世界眼光。第三,“一帶一路”的成功執行,需要著眼長遠、著眼進程以及著眼未來。(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張君榮 呂夢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