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一帶一路”東北大平臺
總的建議是: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中,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應以制造業轉型升級為目標,根據資源分布特點,加快構建雙向性、開放型、跨區域、連內外的多個產業園區組成的大平臺,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提供產業發展載體、創新合作機制、拓展對外開放空間。
1.以中德高端裝備制造業園區為平臺,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創新產業園區合作機制。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是制約東北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突出問題。建議以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為平臺,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降低行政管制導致的各種市場進入壁壘,探索建立委托經營、獨資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機制,為東北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示范。
2.創立“中韓服務業合作園區”。東北地區應發揮作為東北亞經濟合作中心的區位優勢,結合推進中韓自貿區進程亟待擴大服務貿易的客觀要求,積極推動東北地區金融、商貿物流、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和旅游、教育、文化、醫療等生活性服務業開放,營造有利于各類投資者平等準入的市場營商環境,以服務業領域的深度合作,加快中韓自貿區進程,推動中韓貿易投資自由化不斷跨越新臺階。
3.探索發展“飛地型跨區域特別合作區”。借鑒廣東深汕特別合作區的體制飛地經驗,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創新東北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政策和管理模式,與東北地區向北開放的廣闊空間相互融合,探索設立“遼滬特別合作區”、“吉浙特別合作區”、“黑蘇特別合作區”等,共同打造對外開放的新平臺,加快建設中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東北亞地區合作的中心樞紐。
4.推進跨境經濟合作園區創新發展。發揮中韓俄蒙四國緊密合作基礎扎實的優勢,按照自貿區標準推進黑龍江綏芬河-東寧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和圖們江跨境經濟合作區等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探索跨境經濟合作區的運營模式、管理體制機制與多層次跨境協調機制。
5.以國際產能合作為重點,建立境外合作園區。推動境外合作園區建設,是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推動有條件、有需求的企業抱團走出去,共同開拓新興市場,培育形成貿易新增長點的有效路徑。東北地區應積極探索在俄羅斯、蒙古等建設若干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組織推動企業抱團走出去,形成一批境外產能和裝備制造業合作集聚區,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本土裝備制造跨國公司,與邊境經濟合作區相結合,形成跨國產業鏈。鼓勵依托互聯網積極打造企業“走出去”的綜合服務平臺,支持裝備制造業企業到海外設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和營銷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企業。
6.在東北設立國有企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國企改革破題闖關,采取一般性常規做法很難奏效。東北老工業基地應積極申報設立國有企業綜合改革試驗區,重點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多種形式使社會資本、國外資本能夠參與國企改革,搞活國有企業。
形成“一帶一路”東北大布局
總的建議是:以建立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網絡、延伸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為目標,努力將東北地區打造成為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東北亞地區合作的中心樞紐,明顯提升東北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
1.設立大連自由貿易試驗區。圍繞東北地區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形成擴大對外開放大布局的總目標,借鑒上海、天津、廣東、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經驗,立足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廣闊空間及其開放目的國家和地區的特點,選擇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文化服務以及社會服務作為擴大開放的重點領域,全面實施負面清單管理。通過擴大對外開放,帶動東北地區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2.打造沿邊迷你型“自由貿易試驗區”。東北僅黑龍江對俄口岸就有15個,數量位居全國之首。適時選擇遼寧丹東口岸、黑龍江綏芬河口岸、吉林琿春口岸等地全面實施貿易投資自由化政策,建設丹東對朝、綏芬河對俄、琿春對俄朝的迷你型“沿邊自由貿易試驗區”,由此打造擴大沿邊開放的新高地。
3.按照自貿試驗區標準推進各類園區建設。在經濟領域探索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制度框架體系,使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邊境合作區、國家級新區等各類園區成為“準自貿區”,進一步改善各類園區發展的體制政策環境,探索把各類園區作為國家實施自貿區戰略的重要途徑。
4.全面推進服務業市場開放。2015年,東北三省第三產業占比為44.7%,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近6個百分點;2014年,東北三省第三產業外商直接投資占比為44%,比全國平均水平大約低18個百分點。建議加快向社會資本和外資開放服務業市場。以金融開放為例,東北亞地區貨幣金融合作空間很大,有條件吸引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金融機構在東北地區設立分支機構,發展相關金融業務。
5.助力“企業走出去”。東北三省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三省工業的比重超過20%。建議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東北裝備制造業并購海外科技型企業;支持建立跨境生產和營銷網絡;支持企業到海外設立研發中心;提高“東北制造”的全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