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勇
環境問題本質上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關鍵是取決于發展質量的好壞和資源環境效率的高低,核心是處理好環境與經濟關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環境保護的內在要求是一致的、相輔相成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環境保護作為內容和手段;環境保護也要利用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窗口機遇期,同時要高度關注和應對可能的挑戰。
將改善生態環境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將環境資源作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內生變量,與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和制度等因素一樣納入生產要素之中,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調整對象。以資源能源供給能力、環境容量確定空間發展功能布局、城市規劃布局、經濟發展規模、產業準入條件、技術和制度創新重點,把資源能源和生態效率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衡量指標,加快建立自然資源實物量和環境容量賬戶,推進生態價值量核算研究,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將“綠水青山”的“金山銀山”價值體現在經濟價值統計體系中,既要自己感受得到,又要別人看得到,在政績考核中顯性化。
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在全面實施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過程中,通過強化監管,企業要履行好防污治污的主體責任;政府應加大污染治理的投資力度,建立資金專項或基金;大力推動污染治理的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重點提高市縣兩級環保部門的治理能力;加大對企業環境治理的技術服務。
將培育和發展綠色產業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以提高資源能源效率和污染排放強度為核心,通過技術創新、生產工藝改進、清潔生產審核等措施,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以建立綠色供應鏈為手段,提升從生產要素投入、生產過程到消費環節的環境要求,將綠色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供給側和消費側體系。以低碳、循環經濟模式,組織企業、產業和社會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綠色建筑、綠色交通體系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產業,形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新動力、增長極。
將環境監管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
優化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通過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和生態紅線制度,合理化經濟發展和城市功能布局;通過產業和技術政策環境影響評價,限制新增已過剩和落后的產業和生產技術;通過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限制新增已過剩和落后的建設項目。在這些方面,我國已積累了不少經驗,取得了明顯成效。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關鍵是,要通過立法,擴大規劃環評的應用范圍并增強約束力,明確經濟技術政策環評的法律地位和實施細則;同時,加大建設項目環評的實施力度,提升效果。
激勵創新,獎勵先進。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高度重視激勵和引導的政策措施??梢赃x擇那些對國民經濟發揮重要作用的、有成熟治理技術的行業,通過提高環境排放標準,加大產業技術創新力度;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可以根據當地環境質量要求,提出地方特別排放限制,激勵當地企業的技術和工藝創新。同時,通過綠色信貸、差異電價水價、強制環境責任保險、專項獎勵基金等辦法,既支持進行生產和環境治理技術創新的企業、環境績效好的企業,又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企業的融資渠道并增加其生產的成本。
未來幾年,我國經濟增長特別是工業增長對環境產生的新增排放壓力可能出現較明顯下降。這是由于兩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我國正處經濟發展增速換擋的深度調整期,“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GDP年均增速為6.5%以上。從主要預測情景看,近2—3年我國GDP增速可能不會超過“十二五”7.8%的年均值。這就會導致我國“十三五”期間的新增能源消費量的增幅較“十一五”和“十二五”時期會明顯收窄,其他資源消耗也進入漲幅“收窄期”,新增環境壓力有所緩解。另一方面,“去產能”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在2—3年內將取得實質性成果。目前,幾大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過剩產能大體上在30%左右。如果這些過剩產能中的落后產能得到清出,對環境污染治理的貢獻是非常樂觀的。
在這種經濟形勢下,環境保護要抓住這一窗口機遇期,一方面,加大治理力度,多還歷史欠賬;另一方面,抓住這一窗口機遇期,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和節奏,利用2—3年的時間,按照中央已確定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總體安排,即“1+ 6”改革方案,將環境治理的基礎制度和管理體制改革到位,加大建立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其他制度體系,確保到2020年前,有關制度體系基本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