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改革是人民的事業”需進一步深化理解

2016-08-15 09:24 來源:北京日報  我有話說
2016-08-15 09:24:21來源:北京日報作者:責任編輯:趙偉露

  作者: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政黨理論研究所所長 蔣德海

  2012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明確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體”。“改革是人民的事業”這一重要思想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就說過,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毛澤東也有深刻的表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原則。“大包干”、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三來一補”等等,許多重大的改革實際上都是來自于人民群眾改革的實踐。鄧小平曾說:“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他回憶說,“鄉鎮企業是誰發明的,誰都沒有提出過,我也沒有提出過,突然一下子冒出來了,發展得很快,見效也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是由農民首先提出來的。這是群眾的智慧,集體的智慧。”

  “改革是人民的事業”就是強調人民是改革的主體,人民是改革的主人。從改革實踐來看,人民作為改革的主體還有四個問題亟需深化。

  一是抽象的人民主體和具體的人民個體如何一致。人民在改革中理論上是主體,但人民群眾作為個體在實踐中的主體地位還有待保護。比如,1978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干”,今天都承認是人民的創舉。但在1978年,農民們卻要冒著風險。今天的中國革命博物館,還有他們為改革不惜坐牢而按下的手印。這時我們就要思考,既然人民是改革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為什么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的時候會有此類風險?這些風險是不是合理或正當?

  二是有些人的政績觀和“改革是人民的事業”還不協調。為官一任,是不是有政績,政績怎么樣,人民群眾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但有些官員將表面化的政績、面子工程看做升遷的臺階時,就不惜勞民傷財,重復建設,而對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往往就忽視了。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群眾基本上只能被動地接受,在改革中就有一種被邊緣化的感覺。

  三是把“改革是人民的事業”簡單等同于“聽聽人民群眾的意見”。“改革是人民的事業”強調的是人民本身的實踐。改革如何搞、向哪里發展,本質上是一個人民群眾民主實踐的過程。但我國不少地方的改革仍滿足于聽聽群眾意見,很多人把“為民做主”當作民主,群眾的參與缺失。甚至在一些重大決策上,信息不公開,民主的機制流于形式,妨礙實現改革成果的共享。

  四是“改革是人民的事業”和“頂層設計”如何更好地結合。“改革是人民的事業”,改革是人民實踐的過程,改革的設計應當尊重和體現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國的改革,總體上卻是自上而下的過程,沒有領導的支持,即使是當年安徽小崗村的“大包干”也難以生存。近年不少地方、領域的改革都在等中央的“頂層設計”,即使有了頂層設計,也不善于結合群眾實踐推進改革。其實,中央的“頂層設計”也不會憑空產生,它來源于人民群眾在實踐中的創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

  以上種種現象,歸根到底是“改革是人民的事業”如何進一步深化的問題。要真正讓中央的精神轉變為人民創造歷史的動力,目前在理論和實踐中亟須在以下四個方面形成共識。

  第一,要明確人民是改革的主體,要尊重人民的改革實踐。改革是人民的要求,人民有追求幸福生活和社會公平正義的權利。改革是不是成功,最終會從人民群眾的感受中反映出來。人民對改革的感受最深切,也最清楚改革的好壞。人民不會認同不利于自己利益的改革。故要不要改革或改革是不是成功,改革如何改,改革如何深入,必須體現“改革是人民的事業”的原則,要由人民群眾參與和決定。

  第二,人民的參與要有法治保證。我們常常講民主法治,民主是基礎,法治是保障。“改革是人民的事業”,體現了民主。而人民作為改革的主體要有法治的保障。沒有法治的保障,“改革是人民的事業”就難以有效地實現。

[責任編輯:趙偉露]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