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開封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秦保強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著眼我國經濟發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河南“十三五”期間要著力抓好的重大任務。當前,這項改革正從謀篇布局、深化認識轉向把握規律、實踐推進階段。必須把中央政策要求與地方發展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堅定改革信心,突出問題導向,注重精準施策,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地見效。
深刻認識“三個關系”,解決好如何看的問題
深刻認識“供給”與“需求”的關系,準確把握改革的主攻方向。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突出表現為供給側對需求側變化的適應性調整明顯滯后。這就要求,必須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攻方向,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同時,也不放棄需求管理。尤其是現階段,我省下行壓力依然很大,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提供仍然不足,新舊動能的接續和轉換還需要一個過程。要注重發揮需求管理的“穩定性”作用,通過適度擴大總需求,改善市場預期,增強人們對經濟的信心,為改革贏得更多時間和空間。
深刻認識“優化增量”與“盤活存量”的關系,注重提升改革的質量和效益。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要通過“三去一降一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統籌做好增量、存量的“加減法”。一方面要注重優化增量,圍繞發展優勢新興產業,強化創新驅動,搶占“中國制造2025”制高點;強化招商引資,瞄準高端,加強集聚,進一步拉長做強產業鏈;強化培育扶持,加快速度,提高效益,使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與新項目有效對接。另一方面要堅持盤活存量,通過改革重組、技術改造、內部結構調整等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深刻認識“去產能”與“穩運行”的關系,切實防范和化解改革風險。改革向來都是機遇與風險并存,特別是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必須充分認知、妥善處理,既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急躁冒進。需要認識到,去產能既是政策要求,更是經濟規律,必須堅定地干、大膽地干、知難而進認真“去”。但同時要把握好方法和節奏,結合本地實際,堅決守住增長和民生兩條底線,穩住基本面,加強預警調控,防止經濟大起大落,防范引發社會風險,確保各項工作穩妥有序推進。
著力突出“三個重點”,解決好怎么辦的問題
堅定去產能,倒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去產能,首先是要依法處置好處于全國產能過剩行業重點企業。對于那些“僵尸企業”,要在全面評估基礎上,摸清底數、列出清單,視不同情況清理退出一批、兼并重組一批,重新配置生產要素,給優勢產業和企業騰出更多發展空間。同時還要高度重視、全力做好職工安置工作。對于那些仍有一定生存能力,暫不退出的企業,要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變壓力為動力,及時優化升級、轉型提質,切實增強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