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開封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秦保強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著眼我國經濟發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河南“十三五”期間要著力抓好的重大任務。當前,這項改革正從謀篇布局、深化認識轉向把握規律、實踐推進階段。必須把中央政策要求與地方發展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堅定改革信心,突出問題導向,注重精準施策,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地見效。
深刻認識“三個關系”,解決好如何看的問題
深刻認識“供給”與“需求”的關系,準確把握改革的主攻方向。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突出表現為供給側對需求側變化的適應性調整明顯滯后。這就要求,必須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攻方向,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同時,也不放棄需求管理。尤其是現階段,我省下行壓力依然很大,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提供仍然不足,新舊動能的接續和轉換還需要一個過程。要注重發揮需求管理的“穩定性”作用,通過適度擴大總需求,改善市場預期,增強人們對經濟的信心,為改革贏得更多時間和空間。
深刻認識“優化增量”與“盤活存量”的關系,注重提升改革的質量和效益。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要通過“三去一降一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統籌做好增量、存量的“加減法”。一方面要注重優化增量,圍繞發展優勢新興產業,強化創新驅動,搶占“中國制造2025”制高點;強化招商引資,瞄準高端,加強集聚,進一步拉長做強產業鏈;強化培育扶持,加快速度,提高效益,使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與新項目有效對接。另一方面要堅持盤活存量,通過改革重組、技術改造、內部結構調整等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深刻認識“去產能”與“穩運行”的關系,切實防范和化解改革風險。改革向來都是機遇與風險并存,特別是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必須充分認知、妥善處理,既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急躁冒進。需要認識到,去產能既是政策要求,更是經濟規律,必須堅定地干、大膽地干、知難而進認真“去”。但同時要把握好方法和節奏,結合本地實際,堅決守住增長和民生兩條底線,穩住基本面,加強預警調控,防止經濟大起大落,防范引發社會風險,確保各項工作穩妥有序推進。
著力突出“三個重點”,解決好怎么辦的問題
堅定去產能,倒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去產能,首先是要依法處置好處于全國產能過剩行業重點企業。對于那些“僵尸企業”,要在全面評估基礎上,摸清底數、列出清單,視不同情況清理退出一批、兼并重組一批,重新配置生產要素,給優勢產業和企業騰出更多發展空間。同時還要高度重視、全力做好職工安置工作。對于那些仍有一定生存能力,暫不退出的企業,要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變壓力為動力,及時優化升級、轉型提質,切實增強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抓好去庫存,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去庫存的重點在房地產業,關鍵是要因地制宜。把握好全局與局部的關系,在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下,實行“一市一策”“一縣一策”甚至“一盤一策”,通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培育住房租賃市場、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推動農民工市民化等多項措施化解庫存。同時,對于有品牌、有品質、有市場、有實力的房地產企業和項目,仍要給予多方面支持,繼續發揮好房地產業體量大、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作用,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避免經濟運行出現大的波動。
加大創新力度,重塑中長期增長動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必須向創新要動力。開拓新空間、使用新技術、發展新產業、培育新業態、催生新商業模式、創造新供給。我省許多地方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但存在業態不新、鏈條不長、創新不足、體驗不充分等問題。需要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融合,全面加以改進提升,創造新供給、推動新發展。
科學界定“三個主體”,解決好誰來干的問題
政府“放管服”要精準,把簡政放權進行到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府要在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上狠下功夫。要把“放手”當作“抓手”,深入推進行政審批改革、投資審批改革、職業資格改革、收費清理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教科文衛體領域相關改革等,使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得到進一步釋放。要明白“放手”不是“甩手”,集中力量管好政府該管的事,轉變監管理念,提高行政效能,優化政策供給,著力營造更加開放、公平、高效的發展環境。要當好社會發展的“推手”,認真梳理編制并公開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大力倡導“馬上就辦”精神,認真整改“慵懶散”、怕擔事、不作為等問題,切實提高政府服務效能。
企業“去轉升”要主動,抓住用好戰略發展機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企業要積極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自我加壓、自我革命,才能鳳凰涅槃。轉型變革時代,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克服等靠要心理,主動去產能、轉動能、升級轉型。轉變企業發展動力,將創新重點轉向研發設計、營銷網絡、品牌培育、供應鏈管理等關鍵環節,強化人才創新、產品創新、營銷模式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積極調整產品結構,不斷實現產品升級轉型,把提高產品質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重視產品的交付和體驗,不斷優化供給能力和供給體系。
社會“雙創”要積極,共享改革發展紅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為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打造發展的新引擎,增強發展的新動力,是對沖經濟下行的關鍵動能,也是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要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創業創新,引導“雙創”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做強做大發展新動能,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要把載體建設、支撐平臺、服務體系、體制機制關鍵環節建設作為重點,著重實施“互聯網+”、載體升級、資源開放共享、環境提質優化、服務提升等工程,促進創業創新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