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榮朝和
經濟學應該學習借鑒相對論和社會學的時空觀,補充構建基于即期相對時間并結合經濟時空場域的新一代分析框架。新框架有利于經濟學在分析現實世界中選用更合適的邏輯時間概念,突破傳統靜態分析范式,從只聚焦于均衡時點轉變到真正關注過程,在時間視野上更好地達成主觀與客觀的一致性。
理論與實踐
時間背景對經濟學的重要性
時間是人類感知與認識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同時其本身也是需要認識的對象。經濟學中的時間并不是一種純自然的范疇,而是一種經濟范疇和社會存在,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與科學進步,時間概念的內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經濟學時間框架是一定經濟學思想體系為自己設定的時間背景條件,雖然時間框架在經濟分析中可能只是潛在地發揮作用,多數人甚至都未在意,但它卻往往帶有決定性意義。每一種時間概念的框架都有其能夠容納的經濟學分析原理,因此某一時間背景嚴格地限定著相應經濟學邏輯分析的解釋邊界。
經濟學需要定義自己的時間。從古典經濟學起,經濟學關注的時間就不是單純的自然時間,而是被經濟學家所定義的時間,如勞動時間、生產時間、流通時間以及后來的長短期和周期等。時間概念從屬于分析框架,每個經濟學流派都在通過建立自己包括時間的學術概念體系和理論框架去解釋世界,因此建立或選用某種合適的邏輯時間,無疑也是經濟學構建其邏輯體系的核心要求之一。
經濟學邏輯的時間屬性要服從于理論體系,經濟模型的基本分析單位對應著經濟過程的典型分析周期,因此其背景時間的尺度就決定了該模型的時間框架。經濟學已經進行了長期探索,分別經歷了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演化和新制度經濟學等時間分析范式,但由于近期未能主動更新自己的背景時間結構,致使以均衡為主要思路的靜態分析依然處于主導地位,造成在研究尺度和研究方法上的空白與一定偏差。
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地理學等學科的時間范疇和時空分析結構,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經濟學的時間背景框架與時空視野。經濟學不能停止思考,特別是必須突破新古典理論長期禁錮于牛頓力學時間思維的狀態。
經濟學時間概念的變化
古典經濟學對時間的處理一是體現在使用歷史的研究方法,二是將勞動時間作為衡量商品價值的標準。這使得經濟學能夠在相對簡單的時間背景下分析社會經濟現象,當然其自身也受到該時間框架的局限與約束。雖然經濟學歷史學派以歷史為背景進行經濟分析,其時間概念是變動的,但它與以靜態累計時間作為分析框架的勞動價值學派相類似,所關注的都是群體或者多考慮社會平均,因此往往忽視作為經濟主體的個人,這使得這兩種經濟學時間框架用以分析經濟行為的周期都比較長。按照勞動價值論把時間作為資源處理的思路,也較難進行具體經濟過程的分析。
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包括消費理論、廠商理論和市場理論等,是以人的經濟行為及其關系為基礎,因此相應時間背景就要滿足刻畫個體的行為周期,這意味著其體系中的時間尺度相比古典經濟學要短。新古典經濟學當時只能從牛頓力學借用研究方法,因此就在經濟人具備完全理性、完全信息且時刻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假設下,構造了均衡理論和邊際理論。新古典范式使經濟學能夠以假設—理論—驗證—預見的實證研究套路建立具有相對形式化的學術規范,這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