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召開了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對當前經濟形勢和做好經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他強調,實現我們確定的奮斗目標,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 李揚
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了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對當前的經濟形勢的判斷。第二個是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問題,第三是在我們的經濟決策乃至政治決策過程中如何用好智庫的問題。
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正當其時
任何政策都是需要有理論指導的,而理論需要體現在一個理論體系中?,F在,全世界經濟陷入了長期停滯,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的一份子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所以在這個時候提出建立中國的政治經濟學體系,應當說是“此其時也”。如果沒有這套體系,就不免從國外進行借鑒,借鑒就不免五花八門,就會使我們社會的心態、思路各種各樣,導致我們的政策就不那么切合中國實際。所以,這時候正是要搞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建設的時候。
將中國實踐與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特別強調了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其中有兩點十分重要:第一點,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絕不能犯教條主義錯誤。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主要是方法論的指導。一百多年前提出的結論,用到今天,用到中國,不免有刻舟求劍之嫌。但是提出那些觀點、看法背后所體現的方法、理論是永恒的,所以我們要把那些方法、理論用到今天來。應當說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第二點,把中國的實踐總結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豐富的素材主要來自中國的實踐。這個實踐不僅是我們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的實踐,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這幾十年的經驗,還包括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經驗等。這給我們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同時也極大地開拓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開拓了非常大的領域。
發展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的方向
如果把視野放在中國實踐這個層面的話,發展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學就有方向了。學術界過去經常會爭論什么叫做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爭論的焦點除了消費、需求、投資之外,還有哪些理論創新也是核心爭論點。其實,在不同理論體系中,這些基本概念的構造方式、前提和引向的結論都是不一樣的,這就體現出方法的重要性,體現出實踐的基礎性作用。這樣的研究方向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方向是比較切合的,我們能在好多方面大有作為。
比如說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化是人類歷史中劃分歷史階段的分水嶺性的事件,在工業化之后人類社會才進入了新的時期。關于工業化怎么發展,工業化需要的政治、意識形態條件是什么,在西方已經有一套定論。但是這套定論放到中國肯定是不適用的,中國的工業化道路和其他國家的工業化道路是有非常不同的特點。西方工業化道路是通過一種由下而上的市場活動形成的。在中國,我們則有更多的集體行動,所以這方面還是需要總結的。
再比如說,人口問題。大家已經熟悉了“人口紅利”,知道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也知道我們現在正在創造其他紅利,比如說“改革紅利”等等。但是年齡稍微大一點的人都知道,人口問題曾經是中國一個“癌癥”一樣不可解決的問題。“癌癥”是怎樣變成了“紅利”,應當說這個轉變我們沒有很好地去總結。人口如何從負擔成為了推動經濟發展的積極動力,這中間的關節點在哪里,全世界沒有答案。中國的實踐已經給出了答案,但我們理論上沒有總結好。更重要的是,中國的這些經驗對于后發展國家,如廣大的亞洲、拉美國家,還有非洲國家,有非常直接的借鑒意義,因為那些地方現在還苦于人口太多。
另外,關于政府的作用問題,在西方的經濟學體系里,政府是“守夜人”。提倡政府不要做事,政府的職責是別人休息的時候看看門,打打更。而中國顯然不是這樣,五千年歷史中中國有發達的官員體系,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各級政府的積極性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兩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所下滑,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有一些地方政府開始不作為,這個問題也是很有“中國特色”。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就曾經指出,在遙遠的東方運行著和西方不相同的體系,在那些地方,政府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