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供給與需求的關系。供給和需求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概念。供給必須以需求為目標,需求又必須依賴供給,兩者互為條件,缺一不可。這就決定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脫離需求一方。如果供給側一味增加新產品供給,若需求不變,社會有效需求潛力沒有得到充分釋放,還有可能形成新的產能過剩。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應以擴大社會福利有效供給為著力點,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質量,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從而穩定居民消費預期,切實提高社會消費能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圍繞“低端同質、高端不足”,著力于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為有效需求穩定增長提供重要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應著力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打破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提高勞動力、資本、技術、土地等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為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提供動能。
三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市場不是萬能的,政府更不是萬能的,政府與市場必須各就各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重新搞計劃經濟,不能再走政府用行政手段干預經濟增長的老路,而要痛下決心破除行政壟斷,切實減少和消除經濟體系中的扭曲。應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化價格引導資源向更富有效率的領域集中。在公共服務領域,政府要更好地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各級政府在減少市場干預、破除壟斷、推進國企改革等方面,要起關鍵推動作用。在新常態下,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必將降低實體經濟的發展成本,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活力。比如,減少或取消各級政府的行政審批事項,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制度交易成本;打破買方壟斷和賣方壟斷,拆除了市場制度之墻,既可以增加生產福利,又可以增加消費者福利,等等。
四是國際與國內的關系。當今世界,國與國、一國與全球市場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尤其是作為世界貿易大國,中國的供給和需求同全球市場的聯系比以往要緊密得多。顯然,必須在開放條件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妥善協調好國際與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之間的關系,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向中高端邁進;既要走出去加強對外投資,又要繼續引進先進資本推進國內產業轉型升級。面對全球化新趨勢,我國要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顛覆性創新”機遇,在全球市場范圍內配置要素資源,將我國打造成全球中高端要素集聚的“高地”,同時推動我國各類要素向全球價值鏈中高附加值環節攀升。打造中高要素集聚高地、改變國際產業分工地位,必然要求國內要素供給結構和配置方式進行調整,由此還必須改革相應體制機制,破除對外開放的制度性壁壘,主動與全球貿易規則實現有效對接。另外,我國還要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制度供給體系建設,為我國進一步“走出去”爭取有利條件。
當前,我國正在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這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因此,結構性改革要扎實落地,就必須抓好幾個關鍵點: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重點是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核心是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關鍵是推動社會創新,根本是深化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