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鄭長忠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創造性地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使現代文明在中國得以建立,中國也由此走出了積貧積弱歷史,逐步實現民族獨立與國家富強,而且還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積極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力爭克服現代文明的不足,建構了面向未來的人類文明的中國形態。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歷史意義,而且對人類文明發展也做出了積極貢獻。
作為人類最古老文明體之一,中華民族從其文明誕生開始,就不斷創造出輝煌的文明成果。然而,到了近代,一方面是傳統政治與社會自身的問題,使古典文明開始走向衰落;另一方面是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使這種衰落進一步加劇,最后,中華民族選擇了以革命方式終結了古典文明,并選擇了以政黨領導人民,建立國家,推動社會發展的現代文明建設的路徑。為此,政黨在推動民族復興與文明轉型過程中,就扮演了領導核心作用,經過歷史選擇,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最終就由中國共產黨擔負起來。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構建現代文明開始,一方面我們就在制度上創造性地建立了社會主義,從而為超越現代文明根本性矛盾與不足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又遵循現代化發展邏輯與中國自身發展邏輯,有步驟地完成每一階段的現代化建設任務。圍繞著上述兩方面內容,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作為面向未來的人類文明的中國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逐漸生成與發展,并開始走向定型。
建國之初,為了克服現代化建設對組織化訴求與傳統社會一盤散沙的特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我們宏觀上建立了以政權為主導的計劃經濟體制,在微觀上建立了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單位社會體制,從而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組織化基礎。在完成了現代化建設基礎階段任務之后,為了獲得現代化建設可持續發展動力,中共中央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決定,并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現代政黨、現代國家、現代社會與現代市場等現代文明要素在中國逐步生成。為了推動現代文明形態之間各要素功能充分發揮與各要素之間實現有機整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決定,開始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而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開始從要素生成階段進入到形態整體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兩次社會轉型,第一次是市場經濟建立而引起的基于制度變遷所導致的社會結構轉型,第二次是網絡社會生成而引起的基于技術革命所導致的社會結構轉型。如果說市場經濟建立使現代文明在中國得以全面生成,那么網絡社會生成使許多新的文明要素開始生成,這就意味著,中華文明發展又將面臨著一次新的飛躍。而作為面向未來的人類文明的中國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具有的面向未來以及超越現代文明的優勢將會再次得以發揮,從而一方面將順利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另一方面也將再次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華文明發展邏輯、現代文明發展邏輯與共產主義運動邏輯共同演繹的產物,而中國共產黨是遵循上述規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領導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是中國共產黨偉大的現實證明。因此,在中國共產黨建立95周年之際,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與偉大意義的總結與展望,就是我們對黨的生日一項最好的紀念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