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南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博導,省政府參事,中國市場學會副會長 柳思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事關我國經濟發展全局和前景。
在7月8日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必須堅定信心、增強定力,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新的經濟結構,強化新的發展動力”。
在省委、省政府的系統謀劃和精心部署下,我省已打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組合拳”,特色鮮明、開局良好、成效明顯。如何進一步深化落實改革舉措、打贏這場攻堅“硬仗”?本報特約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智慧,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解決我國中長期經濟問題的綜合治理藥方。
今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要處理好“加法”和“減法”、當前和長遠、力度和節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場“五對關系”。面對這樣一場硬仗,慢不得,等不得,急不得,在具體推進中要堅持標本兼冶、重在治本。
1、既要注重當前治標,降虛火、擠泡沫,更要著眼注重長遠固本元、活氣血
當前湖南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這意味著首先要動“外科手術”,要用“西醫療法”降虛火、擠泡沫、割膿包。如去產能,就是要淘汰落后產能、退出過剩產能、果斷穩妥處置“僵尸”企業和垃圾產品,同時促進企業優化組織、技術和產品結構,促進產業優化重組;去庫存,就是要努力減少庫存、積壓、滯銷商品等不利經濟運行的“腸梗阻”和“腦血栓”。重點要化解房地產庫存,必須減少空置率,讓大量“死錢”變成“活錢”流動起來;降成本,就是要打出降低實體經濟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成本、融資財務成本、物流成本等的“組合拳”;補短板,就是要針對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薄弱環節,打好擴大各類有效供給攻堅戰;去杠桿,就是要通過依法處置信用違約,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從長遠看,解決湖南供給側結構深層次問題,要用“中醫療法”固本培元,完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形成有效供給不斷提升的經濟機體。
在湖南經濟社會發展中,有不少短板:如全面建成小康的短板是農村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經濟發展結構的短板是縣域經濟、非公經濟、開放經濟、金融經濟發展滯后;產業結構的短板是農業現代化水平低、本土消費品工業水平低、戰略型新型產業比重低、現代服務業比重低;市場的短板是本省適應消費變化的中高檔有效供給率低、中低收入人群有效消費需求不足且消費需求啟動難。
補齊上述短板,須優化經濟結構增長動能,營造生產端、供給端可持續創新制度環境。要減輕企業負擔、提高企業競爭力,真正發揮企業和各種經濟主體在提供市場有效供給中的主導作用;要倒逼企業苦練“內功”,提升高價值精品名品的有效供給率;要積極推動資本、知識、技術等供給核心要素有機融合,形成創新創業熱潮;要打破地域、行業壁壘,加快統一市場形成,推動產、學、研有機結合和“軍民融合”;要創新經濟空間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增長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