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副組長、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尹漢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論斷,有必要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思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資源
有人或許會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改革舉措,是政策主張,似乎沒有必要與政治經濟學聯系起來。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一方面我們要從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則出發看問題,另一方面必須高度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思想和理論資源。在經濟工作及其理論研究中,我們應該具有政治經濟學思維。
政治經濟學在經濟類學科中,是基礎理論,在人文社會科學體系中又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和時代化,其發展與創新,有賴于領導人、經濟工作者和學者專家的共同努力。
不妨以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看,我們在創造經濟發展奇跡的同時,已經積累了一系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思想和理論資源。這些思想和理論資源又是創造奇跡的思想動力和軟實力。比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和分配結構的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科學發展觀的理論,等等。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審時度勢,在推動發展、應對挑戰的過程中,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論、新觀點,比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新定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判斷,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的宏觀經濟的重大決策,等等。
經濟理論工作者對這些思想理論資源,應該倍加珍惜,并以高度的熱情結合經濟發展的嶄新實踐,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這比反復琢磨西方經濟學的某些概念更生動、更重要。
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們比較習慣于從西方供給學派、需求學派的視角中解讀。本來,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我們是從西方學來的,通過與供給學派、需求學派的比較,有利于借鑒,有利于加深我們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但一定要把我們的東西納入西方的某一個門派,顯然沒有必要,倒是應該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去思考與研究。因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的重大戰略舉措,涉及經濟工作的方方面面,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對“短缺經濟”和“過剩經濟”的兩個超越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在分析社會主義條件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弊端時,經濟理論界接受了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內的“短缺經濟學”觀點。科爾內認為計劃是主觀的,相對于需求是被動的、滯后的,國家與國營企業是父子關系,存在著預算的軟約束,短缺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普遍現象。顯然,科爾內關于短缺現象的描述和對計劃作為資源配置方式局限性的認識,是獨到的、有價值的。用現在的眼光看,造成短缺應該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重工業優先發展帶來的兩大部類失衡;二是處在工業化發展的初期供給顯得相對不足。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我們總結了蘇聯模式的經驗教訓,深化了國情認識,特別是深化了在中國這樣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性認識。以巨大的理論勇氣,把計劃與市場從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屬性中剝離出來,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取向,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了憑票證供應的“短缺”問題,生產適應和促進了排浪式消費。這應該是我們對“短缺經濟”實現的超越。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加上中國已置身于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中,過去只要形成生產能力就可以組織生產,就可以賺錢的局面已經發生了變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周期性波動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我們。現在我們面臨的挑戰是,既要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要避免自由市場經濟帶來的周期性波動和“過剩”。必須實行第二個超越,即對“過剩經濟”的超越。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發生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大危機(或者叫大蕭條),震撼了全世界,甚至動搖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根基。危機的特點是生產嚴重過剩,工廠停產倒閉,工人大量失業。當時美歐拯救危機的靈丹妙藥是以擴大需求為主要內容的凱恩斯主義。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總統里根采納了供給學派的主張,推行了減稅革命,這在歷史上被稱為里根經濟學。結果債務大幅度增加,金融開始對經濟進行深度介入,虛擬經濟急劇膨脹,又累積和爆發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有人認為里根經濟學使美國之前的實體經濟主導轉變為金融主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西蒙·約翰遜,將此稱之為“寧靜的政變”。從生產危機到金融危機,從擴大投資需求引發財政赤字、經濟停滯膨脹,到從減稅引發債務、通貨膨脹,說明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基本結論: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具有難以克服的內在矛盾。資本追逐利潤的內在沖動帶有自發性、盲目性,無論是需求管理也好,還是從供給出發也好,最終都是需求的不斷擴大,都是貨幣供應量的不斷增加,都是不斷增加的高額負債條件下的超前消費,都是不斷地累積一次又一次的危機。
自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危機爆發以來,不少經濟學派競相開出藥方,你方唱罷我登場,但唯有貨幣學派長盛不衰,一直在發揮著重要作用。甚至貨幣主義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他的《美國貨幣史》一書中認為,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危機發生的原因,是1928年開始的緊縮貨幣,之后走出危機的原因是貨幣寬松。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最重要的拯救措施也是貨幣的量化寬松(4.5萬億美元)。所以資本主義經濟規律性的現象就是不斷擴大需求背景下的過剩。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環境中,中國雖然難以做到獨善其身,但不應該而且也能夠避免與西方危機同頻共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以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自發性、盲目性為鏡鑒,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則,在發揮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堅持不再大規模增加政府投資,不放松銀根“大放水”,只是用改革的辦法,從供給結構的調整出發,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實現更加積極的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這是致力于對“過剩經濟”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