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包含一系列重大原則和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貫穿著科學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色。把握其理論特色,對于學好用好并進一步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既堅持“老祖宗不能丟”,又與時俱進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立場、觀點、方法上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脈相承的: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都基于生產力發展實際、從客觀的“經濟事實”出發研究和揭示特定歷史條件下生產關系調整變革的規律;都把人類社會作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揭示經濟社會發展和運行規律。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過程中堅持“老祖宗不能丟”,核心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不能丟,但不能因此就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時期作出的某些論斷,用個別結論去剪裁今天的現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立足中國國情、著眼時代發展,在經濟發展階段、經濟制度、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等方面講出了一系列新話,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著力揭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關系的特殊本質和運行規律,致力于升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邁向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思想和發展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強調掌握和遵循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強調掌握和遵循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基礎的觀點,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并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強調掌握和遵循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并提出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不斷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遵循辯證法,既講兩點論,又講重點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遵循變與不變的辯證法,準確把握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基本態勢,既強調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又認識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包括若干發展階段,必須適應不同發展階段的形勢和任務確立新的發展思想、發展理念和發展方略;既強調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又認識到矛盾的雙方已經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必須根據主要矛盾內涵的變化適時確定新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既強調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又認識到我國在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已邁上了一個大臺階,必須堅持開放發展理念、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正是基于對變與不變的準確把握,我們黨不斷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遵循辯證法,既講兩點論,又講重點論,有兩個突出表現。一是表現在堅持主導性與多樣性的辯證統一上。一國必須堅持一條主導性的發展道路,否則就容易陷入迷茫和混亂;同時,社會發展又離不開多樣性,否則就會缺乏活力和張力。對于如何在堅持主導性前提下發展多樣性、在多樣化社會條件下堅持主導性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新的理論回答。比如,提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同時明確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提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時提出“健全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由要素市場決定的報酬機制”。二是表現在一分為二看待問題上。比如,“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經濟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長,又要邁上中高端水平;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勇于“破”,更要善于“立”;對外開放既要堅持獨立自主,又要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既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兼顧需求側管理。
在實踐邏輯與理論邏輯的雙向互動中不斷開拓新境界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踐探索的過程,也是理論創新的過程。伴隨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的雙向互動,我們黨在不同發展階段都形成了許多重大理論成果。比如,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內涵,形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等等。這些重大理論成果標志著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其中就包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提供了堅實基礎和學理支撐。勇于推進實踐探索—直面重大現實問題—善于總結實踐經驗—形成感性認識—深化理性認識—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用于指導實踐探索,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脈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一個雙向互動、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劉德海 作者為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