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眾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鳴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魄力,推動具有新的時代特征的新一輪改革。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的關鍵時期,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對于進一步增強黨員干部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推動改革舉措落地生根,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增強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具有先導性和突破性的關鍵環節。習近平同志擔任總書記后,第一次地方調研就到了領我國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并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宣示了攻堅克難、義無反顧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此后,為了做好新一輪改革的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他親自擔任文件起草組組長,領導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新一輪改革進行總部署總動員,拉開了新一輪改革的大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從頂層設計進入實施建設階段,一大批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改革方案相繼出臺,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但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這些都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要勇立時代潮頭,增強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來推進改革,堅決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堅戰。
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迫切要求我們以全面深化改革把握發展主動權。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和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調整。西方主要國家加大了科技投入和體制調整力度,既有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被打破,體現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力量此消彼長的新格局尚在形成之中。我們只有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在日趨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調整中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迫切要求我們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發展注入新動力。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我國經濟出現了不同以往的階段性變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最直接的表現是增速換擋,但本質上是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新常態下,國內生產要素成本加快上升,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產能過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顯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更加緊迫。只有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才能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發展注入新動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迫切要求我們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加完備的制度保障。按照“兩個翻一番”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接近1.1萬美元,基本跨過中等收入階段,接近高收入門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而且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要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要顯著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要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只有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才能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加完備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