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發展全局出發,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舉措,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明顯成效。2015年全國平均每天新登記注冊企業達1.2萬戶,北京、上海、深圳等創新要素集聚城市“雙創”成果正在呈指數級增長,全社會的創業創新熱情不斷高漲,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全球創業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的創業指數為79%,遠高于全球51%和亞洲64%的平均水平。
一、推進“雙創”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持久地推進。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打造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力、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推進“雙創”有利于實現創新驅動,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典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就是堅持創新發展,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創業與創新是一對“孿生兄弟”,通過推動創業特別是高水平創業,能夠實現創業與創新的聯動,使技術創新成果順利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將“雙創”融入到供給端的各環節,有利于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有利于以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服務創新帶動改造落后供給和創造新供給,形成創新供給與市場需求的良性互動,讓產品更具個性化,讓服務業更加人性化,讓品牌更有競爭力。
推進“雙創”有利于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穩定就業。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多重壓力,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任務繁重,實體經濟成本高企,虛擬經濟深度調整。有效化解這些壓力,特別是緩解經濟增長下行壓力、穩定就業,需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揮重要支撐作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于提高GDP增速如果說是“慢變量”,對于保障就業卻是不折不扣的“快變量”。據測算,新建企業、個體工商戶平均帶動就業人數分別為7.5人、2.8人。大量新增市場主體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渠道,對于實現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的目標起到了關鍵作用。
推進“雙創”有利于培育企業家精神,增強發展后勁與活力。企業家群體是市場經濟中最有活力的創新群體。企業家通過創新,不斷推出新產品,發現新市場,催生新消費,引領潛在需求,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大力推進“雙創”,降低了創業門檻,優化了創業環境,調動起了億萬群眾的創業創新熱情,初創企業數量激增。2015年全國新登記企業達443.9萬戶,比2014年增長21.6%。在“雙創”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大企業通過“二次創業”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如海爾大力推進企業內部“自創業”,實現企業由出產品到出創客的轉變。
二、深刻認識“雙創”發展的新特征
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正在調動起億萬人民群眾的創業熱情和創新活力。在“雙創”浪潮興起之時,要防止出現“好事辦歪”現象,避免誤讀,防范誤區。總體來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下,新一輪創業創新浪潮呈現出四個重要特征。
引領主體多元化,“精英”創業聯動創新,“草根”創業帶動就業。當前,回歸創業正在成為潮流并迸發活力。回歸創業的群體主要有三類,一是出國留學或工作后回國創業的“洋海歸”,留學歸國創業人數由2008年的5萬人增長至2014年的36萬多人;二是在沿海發達地區打工的農民工返回家鄉創業的“農海歸”,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后,一大批農民工返鄉不返農,回到家鄉進行“草根”創業;三是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成功人士的回鄉創業,如近年來,浙江大力推動浙商回歸創業。多元主體創業創新活動涌現,既推動了產業升級,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支撐,又吸納了大量就業,成為穩就業的重要保障。
體系生態化,大中小企業協同,一些地方成為創業創新人才的“棲息地”。目前,一些創業環境優良的高新區,集聚了大量優質創業創新人才與資源,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增長與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高地。2015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新增科技企業2.4萬家,中關村對北京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0%左右。在創業生態中,大企業具有人才、技術、品牌、市場等優勢,在推進創業創新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引領作用不斷增強。特別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技術和管理人才離開大企業自主創業,已經形成了聯想系、百度系、騰訊系、華為系等一系列“創業系”和“人才圈”。
高度網絡化,線上線下融合,基于互聯網的創業創新蔚然成風。互聯網創業已經進入新時代,擁有更年輕的創業者、更廣闊的創業平臺、更活躍的風險投資、更公平的創業環境的互聯網領域,已然成為新一輪創業創新的主陣地。2015年,“互聯網+”領域吸引了全國超過50%的創業投資資金、70%的天使投資資金,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新登記企業增速達到63.9%。互聯網技術的廣泛運用,使信息在最大范圍內實現共享,推動了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蓬勃發展。與此同時,“互聯網+”使得傳統產業更加關注個性化需求的“長尾”部分,向個性化定制生產轉型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藍海”。
在“眾”上下功夫做文章。“雙創”關鍵在“創”,核心在“眾”。眾創借助互聯網技術,以共享空間為載體,使線上線下互動,積極搜尋發現商業機會,聚集和篩選創新項目,有效推動創新轉化和創業實施。眾包利用互聯網平臺,可以圍繞企業需求,將特定業務外包給不特定人群,在提升企業運行效率的同時,激發更多人的創業創新活力,帶有典型的創新“乘數”效應。眾籌是企業以互聯網為主平臺面向公眾募集資金的一種融資模式。股權眾籌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應用,有利于投資者有效識別創業項目的真實度與價值,減少創業者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在提升市場效率的同時減少市場風險。
三、推進“雙創”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舉措
“十三五”規劃綱要強調,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縱深發展。
打造要素齊備、運營高效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創業創新需要適宜的“土壤”、“空氣”和“陽光”,需要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創新主體、資金供給主體。要進一步減輕初創企業稅費負擔,清理、減少對初創企業的行政性收費,使初創企業“輕裝上陣”。依托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學科技園,加快公共創新平臺及資源的開放與共享,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創新服務,提升服務質量。聚合創業創新資源,為眾創空間發展提供便利,發揮其“孵化+投資+服務”多元化、專業化服務優勢。推進高端人才創業與農民工返鄉創業協調發展,分類施策滿足不同創業主體差異化的創業服務需求。
積極構建創業、創新和創投的“鐵三角”。創業投資具有要素集成、篩選發現、企業培育、風險分散等功能,能夠在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支持企業發展,發掘有價值的科技成果并加快推動技術的產業化。要鼓勵更多社會資金參與天使投資,支持股權投資,探索發展股權眾籌。進一步壯大天使投資人隊伍,建立專業化的天使投資網絡交流平臺,不斷完善社會信用約束機制。通過簡化注冊程序、稅收優惠、項目推介、政策扶持等方式,引導股權投資關注初期創業創新,促進股權投資健康發展。在風險可控基礎上,穩步發展股權眾籌,完善股權眾籌信息披露機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嚴厲打擊偽眾籌,確保眾籌行業健康發展。
加快培育以鼓勵創業創新為導向的資本市場。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主板和創業板上市企業面向創業項目并購重組,把場外多層次資本市場打造成培育“雙創”的“孵化器”,形成大企業和小微企業共生共榮的企業生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著力完善主板市場、中小板市場、創業板市場,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和創新型企業發展。大力優化并購重組市場環境,促進創業板市場、風險投資和高技術企業聯動,為高技術企業創新注入充足動力。充分發揮新三板作用,針對多樣化的掛牌企業,可探索推出新三板市場內部分層管理,提升服務企業創業創新的效率。明確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的法律地位,建立全國統一的監管標準,明確企業掛牌交易要求,防止地區間的重復建設與無序競爭。
著力完善有利于創業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快高校院所改革,推動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三權自主,提高創新成果的產業化率。積極引導科技人員向生產一線流動,鼓勵科技人員以兼職或離崗等方式創業創新,以技術轉讓、技術入股、技術服務、項目承包等多種形式分享創新收益。建立合理的離職創業人員保障制度,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提高其創業創新的積極性。鼓勵企業建立內部信息交流與服務平臺,方便創業者溝通項目信息、分享經驗和聯系投資人。要為員工提供創新的自由,鼓勵員工提出創新想法和方案,構建企業內部創業創新孵化器,篩選出有發展潛力的項目并予以全方位扶持。
大力營造鼓勵創業創新的社會環境。創業創新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創新主體要能接受失敗,善于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形成持續創業創新的能力。要通過制度創新,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創客文化和極客精神,構建鼓勵冒險、寬容失敗的創業創新文化氛圍,“不以成敗論英雄”。要構建“多形式、多渠道、廣覆蓋”的高效創業培訓體系,把創業創新課程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鼓勵高校、政府和企業聯合建立大學生創業見習和實習基地,通過模擬創業積累創業經驗。要加大對農民工培訓的投入,邀請創業之星、企業家、技能型人才向返鄉創業者傳授創業經驗、創業技能和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及時解決他們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