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黨的事業聚賢納才,正確識人用人
郭俊秀無論到哪個單位哪個崗位都能很快打開局面,這與他求賢若渴、慧眼識才、知人善任密不可分。在曙光廠任黨委書記期間,郭俊秀有一句常說的話:“我們廠各樣的專才、全才都有。我們就是打著燈籠火把也要把他們找出來,不能埋沒了,更不能浪費了。”在他的主持下,打破論資排輩,克服求全責備,先后三次在全廠干部職工中進行“民主測驗”推薦人才,把優秀的中青年知識分子選拔進工廠的各級領導班子,成為推行經濟承包責任制堅定的支持者和實踐者。這項舉措給全廠干部職工思想觀念帶來很大震動,“躲在人縫里偷懶”的思想沒有了市場,“按貢獻獲酬,靠本事吃飯”的理念很快成為全廠上下的共識,極大激發了大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這期間創造了用4個月從引進電子顯像管生產線到產品下線的生產奇跡。
在長沙市委工作期間,郭俊秀發現長沙市各行各業都面臨著班子老化、人才匱乏、青黃不接的問題。作為市機構改革領導小組和知識分子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他鮮明指出,21世紀的競爭是領導能力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長沙市必須加強跨世紀年輕干部的培養和選拔。他說到做到,在他的推動和直接組織下,1994年長沙市委、市政府舉行了一次公開招聘市直單位縣級青年領導干部活動。這是從未有過的舉動,一時間引起了各方面的議論,有贊成的,有懷疑觀望的,也有反對的。為消除各方面顧慮,最大程度地拓寬視野、廣辟“才”源,他明確了各個環節的具體要求,尤其是緊緊盯住報名環節,掃除各種顧慮和障礙。最終有1400多人報考。經過嚴格的篩選,從中選拔出的27名干部,成了長沙市歷史上最年輕的一批縣級干部,并很快成為所在部門和單位的中堅骨干。
在發現人才上,郭俊秀更是獨具慧眼,方法獨到。他曾為考察一名辦公室主任人選的文字工作水平,采取“突然襲擊”的方法,直接到該同志的辦公室查看他寫的會議記錄。有一次,他在聽取一位年輕干部匯報時,發現這位同志思路清晰,經驗豐富,表現出了較高的業務水平和能力。他暗暗記住了這名干部的姓名,并建議組織部門對他進行全面考察。在一次現場指揮救火中,他看到有位年輕民警特別勇敢,冒著生命危險幾次穿越火場,搶救群眾,鎮定穩妥地維持現場秩序,指揮群眾疏散。他立即向身邊工作人員詢問該同志的姓名。不久,組織部門對這位民警進行了考察了解。這些被關注的干部先后得到了重用,他們也沒有辜負這位“伯樂”,在新的領導崗位上做出了優異成績。他識才的故事成為了一段段佳話,傳誦至今。
郭俊秀愛才,更護才,極力為干部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一位同志就任長沙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之初,因其缺乏公安工作經歷,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議論。對此,郭俊秀專程來到市公安局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向大家講解外行和內行可以互相轉化的辯證關系,強調團結謀事的重要性。這篇講話被整理成文供各級領導班子和全體民警學習,很快那些小道消息和流言便戛然而止。這位同志全心撲在工作上,在他的帶領下,全市公安工作蒸蒸日上,獲得了新一輪的發展。按照黨的“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來識才、用才、愛才、育才是領導干部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最見眼力、水平、公心的大學問,郭俊秀在這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值得借鑒和學習。
心系群眾冷暖,積極為群眾謀利益
郭俊秀有著深沉的公仆情懷,無論走到哪里,都能很快與群眾打成一片。他始終把群眾的冷暖掛在心上,千方百計為群眾解難事、辦好事。從改善職工的工作環境到解決住房問題,從幫助員工子女上學到不斷提高離退休干部的生活保障,有關他為民服務的一件件往事化作了大家的口碑。曙光廠的老職工至今還念叨著郭俊秀在廠辦公室主任的崗位上為職工辦的“八大件”。說起來,改進食堂、整修宿舍等都算不上什么大事,也不需要多大的投入,但在職工眼里卻是每天要面對的難題,每一件事都體現著廠領導的關愛和溫暖。關愛職工、為職工謀福利,在郭俊秀眼里不是喊在嘴里的口號、掛在墻上的標語,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點點滴滴溫暖滋潤著職工愛廠如家的心。
他的為民情懷在信訪工作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在郭俊秀看來,信訪工作是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是最直接、最現實的群眾工作。無論他在擔任曙光廠黨委書記,還是擔任長沙市委副書記、長沙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期間,始終高度重視職工以及群眾的來信來訪工作,提出對從事信訪工作的干部要“高看一眼,厚愛一分”。對反映人民群眾疾苦、事實確鑿的來信來訪,總是親自過問,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督促處理。在任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期間,積極推動信訪工作法制建設列入地方立法計劃;率先在全國設立了“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信箱”,確定人員專門辦理各主任交辦的案件;建立了一套工作機制,即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工作年計劃中要有信訪內容、工作總結中要有信訪先進典型、提拔干部中要有信訪工作業務骨干。1996年,湖南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信訪處被評為全省信訪工作先進集體,1997年被評為全國人大系統信訪工作先進集體,成為全省、全國人大信訪工作的一面旗幟。
說到惠及人數多、影響深遠的一件事,是他任長沙市委副書記期間,在推動農村脫貧致富工作中打出的一套漂亮的“組合拳”。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郭俊秀提出:搞“市場農業”是長沙農村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當時的調查數據表明,省會每年僅群眾在“吃”上的消費就在25億元以上。他提出:鄰近的縣要獲得發展,必須瞄準這一龐大而得天獨厚的大市場,在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方面做足文章;農產品種類按市場調整,產品按市場選擇,生產按市場組織,走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商品基地開發之路。同時,在培育農產品市場上下功夫,形成多種類、多層次、多功能的專業市場、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體系。與此同時,他還組織開展了有關減輕農民負擔方面的法律監督,有力推進了有關法律法規的落實,按規定取消了一批收費項目。
為把農業做大做強,他又提出農村地區要在建立土地流轉機制上實現新突破,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在堅持土地所有制不變、家庭聯產承包制不變、村集體和農戶雙層經營體制不變即“三不變”的前提下,實行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從而促進農村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實現農村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求得農業生產力的更快發展。對富余出來的農民,則鼓勵引導其投身于鄉鎮企業、進城務工經商等,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實現了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的良好效果。
誰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就把誰舉過頭頂。郭俊秀用自己的情感、智慧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落到了實處,把黨的富民政策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舉措,這也是干部群眾至今仍對他念念不忘的重要原因。
不計個人名利,先人后己
“利益”是一塊試金石,最能檢驗一個人的品質,也最能檢驗一名黨員干部的黨性,郭俊秀在多次選擇中給出了答案。1985年七七零廠被列為電子工業部部屬企業第三批廠長負責制試點單位,上級部門將選擇權交給了郭俊秀,他既可以書記廠長一肩挑,也可以由他只任書記、另選廠長。他毅然放棄了一肩挑的選項,推薦了一位有長期生產一線工作經歷、生產經營經驗豐富的同志擔任廠長。把原來由黨委掌握的生產指揮權、財經權、獎懲權,甚至行政干部任免權都交給了廠長,并提出,黨委和廠部在企業管理工作和生產經營工作方面,是“相因、相及、相伴、相長”的關系,黨委書記要“拉好第二把小提琴”。那時,電子工業部和湖南省委的領導乃至長沙市黨政領導都有一個共識,認為曙光廠的廠長負責制是貫徹得最為徹底的,曾經作為企業“一把手”的黨委書記郭俊秀的轉變也是最為堅決的。
工作上,郭俊秀把黨的事業放在前頭,生活上先人后己,多次把機會讓給別人。1982年,他已是曙光廠黨委副書記,可以排隊分房。分房領導小組的負責同志考慮到他已經是企業領導,而且十多年來一家四口一直擠在一個單間里,打算為他一家調整一套條件好一點的住房。郭俊秀得知后,斷然拒絕了大家的好意,說分房規則不能改變,最終分到了一套頂層六樓的住房。最讓曙光廠老同志記憶深刻的一件事是,1983年全國企業恢復了職稱評定,以郭俊秀的學歷、資歷、工作年限和業績表現,是符合評定“高級經濟師”的,評定小組也一致通過了他的任職資格。但郭俊秀首先想到的是解決那些年頭更長、生產骨干的高級職稱,毫不猶豫地讓出了自己的“高級經濟師”指標。在市人大工作期間,郭俊秀多方籌措,為人大機關購進了兩臺“奧迪”車。出乎所有人預料,他拍板決定全部交給老干部處,以便更好地服務老同志。直到今天,一些老同志回憶起這一幕,仍然感動如初。
郭俊秀不僅對自己嚴格要求,在對家人的要求上有時更是幾乎不近人情。1986年,妻子呂明蘭因工作表現突出,被任命為工廠子弟中學校長的呼聲很高,時任廠黨委書記的郭俊秀卻始終持反對意見,理由是子弟學校人才濟濟,讓其他同志任校長對工作更有利。結果,郭俊秀牽頭進行組織考察,提拔了一位28歲的青年教師擔任中學校長。二女兒郭峻在曙光廠子弟學校小學畢業時,品學兼優,完全可以報考長沙市內任何一所重點中學,卻被郭俊秀攔住了,說:“如果我的女兒都要考走的話,還有誰愿意留在子弟學校,還是留下吧。”懂事的女兒尊重了爸爸的意見。郭俊秀的幾“讓”,讓出了領導干部的高風亮節,讓出了大境界,好形象。面對各方面贊譽,他卻淡然地說:“正像古人所說的‘天下事,無非分所當為’,沒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見事貴乎理明,處世貴乎心公”,這是郭俊秀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信守的諾言。他的人生雖然短暫,卻是厚重充實的一生,在“嚴”與“實”上作出了表率,無愧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正像臧克家在一首詩中所寫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郭俊秀就是那還“活著”的人。他的功績鐫刻在瀟湘大地,他的音容笑貌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張全景 本文系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為《俊秀人生》一書所作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