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中的民族沖突與管理》項目成果簡介
該項目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趙磊教授擔任項目負責人,項目編號11BGJ002,于2013年9月結項。
該項目對全球民族沖突的根源以及世界上主要國家的民族沖突管理類型進行整體性描述和系統性分析,從中探索民族問題與國際關系以及社會整合的復雜性互動和規律性特征,同時也為中國的民族沖突管理實踐提供一定的理論化支持和政策性建議。
研究首次將民族沖突管理理念運用于中國的民族問題,并明確指出民族沖突管理具有國內、國際兩個維度。民族沖突管理不僅包括國內管理,也包括國際管理。其中,國際層面的沖突管理主要包括兩點,一是指國際社會對一國內部民族問題的介入或干涉,二是指主權國家在民族問題上對國際社會介入或干涉的有效預見與理性應對。該項目對國際干預的新進展、新特征進行深入分析,對國際干預的發展趨勢進行前瞻性研究,增強了中國在該領域的話語權。
在對國際關系中民族沖突興起的背景、特征和影響等問題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對中國民族問題的解決與應對提出具有探索性的相關政策建議。
1.“文化化”民族關系。將國家內部的民族問題淡化為“主流文化群體”與“亞文化群體”之間的文化整合問題;淡化民族與地域之間的聯系,從而限制民族主義與“民族自決”訴求的天然聯系;將少數民族的群體認同限制在“文化認同”范圍內,使少數民族群體成為在文化傳統上保留某些特點的、邊界模糊的社會群體。
2.弱化民族差別,即從群體平等過渡到個體平等。其中,弱化民族差異的核心是:不人為地進行“民族區隔”。
3.推動民族融合。要把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促進交融作為民族工作的基本取向。當然,民族融合、交融不是“漢化”,而是各民族的優點、長處為大家共有共享。
4.防范消極的國際干預。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必須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緊跟時代步伐,牢牢把握世界民族議題的變化,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5.加強世界民族問題的國際調研。國際調研不僅要調研美歐等西方發達國家,也要調研同中國邊疆民族有密切關系的周邊國家。
該項目成果研究內容既涉及世界民族沖突與中國國家安全的重大現實問題,又涉及國際干預、民族沖突管理等一些深層次的學術前沿問題,為中國社會了解全球民族問題及民族沖突管理的前沿問題提供了知識素材和分析平臺,為構建更加和諧的中國民族關系提供了具有實踐操作性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