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 王培安
3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大幕初啟,全國人民迸發出極大熱情,他們對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的追求成為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30多年后,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同時對改革有了新的期待,對生活改善有了更高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多次研究謀劃,對推進社會領域改革作出總體部署和安排,契合了人民對改革的新期待和對美好生活的新追求,贏得人民群眾的普遍贊譽和信任。切實貫徹中央部署,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民生短板,更好滿足人民期待,進一步推動社會領域改革至關重要。
為深化經濟領域改革提供強大動力。經濟領域改革需要社會領域改革配套支持,經濟結構調整需要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結構。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會保障,可以使人們通過誠實勞動過上體面生活;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能為擴大消費、實現經濟轉型發展提供堅實社會基礎。因此,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與推進社會領域改革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比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關系能否通過初次分配提高勞動報酬,也關系再分配的公平。在經濟領域改革與社會領域改革的關系上,應澄清兩個認識誤區:一是認為經濟發展會自動解決社會領域存在的問題。實際上,如果社會領域改革長期滯后,不僅會阻礙經濟領域改革的推進,還會加劇社會矛盾,增加經濟領域改革的成本。二是認為只有保持經濟高速增長,才能擴大就業、保持社會穩定。這種說法片面強調了經濟增長速度的作用。事實上,社會領域改革能拓展公共服務需求和供給空間,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同時激發各類社會主體的活力和廣大群眾參與改革的熱情。
為促進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有效保障。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短缺經濟狀況得到根本改變。今后一個時期,適應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服務制度,成為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特別是面對社會分配不夠公平合理、社會保障不夠充分等狀況,人們容易缺乏安全感、出現焦慮情緒,由此可能引發干群矛盾、社會矛盾,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因此,社會領域改革涉及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高度重視、認真解決。在新的發展階段,加快推進社會領域改革是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人們關注和評價改革,一個重要方面是看與他們生活緊密相關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供給是否得到明顯改善。經濟領域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社會領域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公共服務效率最大化。社會領域曾一度簡單引入市場化的改革舉措,導致一些負面效應。比如,一些學校出現牟利趨向,部分公立醫院逐利行為嚴重,等等。從目前情況看,我國民生類公共服務領域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同時存在公共服務提供基本由政府包辦、引入競爭機制不夠等問題。近年來,國家民生類支出比例大幅增加,但總體上仍處于較低水平。推進社會領域改革需要進一步增加財政投入,但不是簡單地增加,而是以機制換投入。要從我國國情出發,扎實推進各項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務運行保障機制,讓有限的財政投入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讓全體人民更充分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天下之事,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社會領域的改革,說難也難,說易也易。重視了就不難,找準了突破口就不難,認真謀劃了就不難,真抓實干了就不難。有些地方對社會領域改革重視不夠、推進遲緩,固然有改革難度大、風險高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決心不大、動力不足。因此,相關部門應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精神為契機,凝聚共識,把社會領域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