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巴曙松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普惠金融亦進入調整期,怎么來看待這種狀態?筆者的判斷是,普惠金融正在從以形成概念和市場推廣為主,轉向以專業積累和能力建設為主。
金融界曾有疑問:“中國缺金融機構嗎?”筆者認為,在傳統金融領域里是不缺的。銀行并不缺少普惠金融的戰略設想,缺少的是覆蓋新客戶的新技術和新方法,中國也需要新的金融機構運用新商業模式,來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隨著普惠金融機構進入門檻不斷降低,互聯網金融公司爆發式增長,并開始探索行業制度與發展的新路徑。
自2013年“普惠金融”被寫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后,政策路徑越來越明晰———以扶持“三農”、小微企業發展為核心,來擴大普惠金融的覆蓋面;以大數據為基礎支援,推動“互聯網+”的建設,同時降低民營準入的門檻,以及拓展融資渠道,這些是普惠金融發展的政策脈絡,也是制度建設的重要構成部分。
普惠金融的內涵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對各群體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和產品;二是通過創新來降低成本控制的風險,把原來不能納入服務范圍的客戶納入;三是需求、盈利可持續;四是“互聯網+”是非常重要的新動力。
在國際上,普惠金融業務正處于調整期,美國主要的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基本是借助公共的信用資源進行信用評級,很少做線下評級。但中國普惠金融的先行者們正在積極探索信用風險的定價,從數據積累做起,以提升信息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
中國經濟面臨下行趨勢,經濟轉型風險在逐步釋放,普惠金融探索過程中的問題和風險也開始顯現。這也正是同業反思前一階段,進行專業積累、能力重構和建設的時期。
普惠金融要具有可持續性,就要遵循金融活動的一些基本邏輯。普惠金融領域的供給一直比較缺乏,主因在于提供服務的成本比較高。所以應研究怎樣讓金融服務運用特定的產品,來拓展特定的客戶,打造特定的商業模式,使更多客戶獲得金融服務的同時,金融機構的收益可以覆蓋成本。
中國普惠金融在概念形成期暴露的問題值得反思。以下這些問題也是未來行業能力建設和專業積累階段需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