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湯婧
隨著服務貿易與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新興業態與服務商業模式的創新與應用促使服務貿易主管部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監管制度。在國務院批復的《我國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方案》中,探索創新事中事后監管舉措是八大任務之一。“十三五”時期事中事后監管舉措應著重從五個方面推進。
準確定位,從供給側改革角度加強服務貿易事中事后監管
服務貿易已經成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牽引力量,服務貿易主管部門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要有準確的目標定位:
一是要降低企業成本。將審批事項改為后置審批,在突出企業主體責任的同時,也讓企業享受到優惠政策,讓企業自行審查是否符合監管條件,避免不必要的成本。二是要降低行政成本。進一步規范部門監管,減少監管上的隨意性,避免監管部門的重復執法,按照“保留必需、合并同類、優化簡便”目標簡化程序,降低行政成本。三是要提高企業信用意識。建立健全規范化、制度化的監管信用管理機制,包括直通放行、無紙化報檢、綠色通道等貿易便利化措施中,鼓勵企業講誠信、重守法。
簡政放權,加強服務貿易企業信用等級差別化分類監管
事中事后監管的前提是對服務貿易企業開展信用等級評定。
首先,建立信息采集系統。將企業登記信息、年報信息、行政處罰信息、產品質量、海關檢驗檢疫監管、社會對企業信用評價等信息,進行歸集與關聯整合。其次,綜合運用信用等級監管與分類監管。信用等級監管可將企業分成高信用低風險、高信用高風險、低信用高風險三類監管:高信用低風險等級企業享受產品合格假定、即報即放的監管放行方式;對高信用高風險等級企業需要實施審查監管文件合格即簽發通關證明;對低信用高風險企業進行按比例抽樣檢驗、檢測放行。分類監管則結合企業需求以及監管實際,對保稅展示交易、倉儲貨物按狀態進行差別化監管。第三,加強行業分析與預警監測。引進專業公司對各個服務貿易部門企業展開信息抽查,并結合大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和運用。
數據共享,建設智能化服務貿易信息監管平臺
完善信息技術支撐體系可以提高監管效率。要充分運用信息化監管手段,積極應用視頻監控、電子芯片、GPS、大數據等現代化科技手段和信息平臺。
一是注重監管系統的自動化,探索建設“自助通關”。以企業網上申報、電子審批、無紙化放行為導向,啟動智能化快速通關改革,讓企業通關更省時、省力、省錢。關檢監管部門可利用集中審單系統,使非高風險產品實現自動審單、自動分單,自動回執、自動發送通關單電子信息、自動結果登記、自動歸檔。二是實施“互聯網+監管”新模式。跨境電商服務貿易模式給海關、檢驗檢疫執法監管帶來了沖擊,應創新監管模式,加強物聯網應用,對監管起始線路兩點間進行全流程數據監控,能夠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和數據抽查的有效性。
部門協調,推動不同監管主體參與服務貿易便利化改革
服務貿易的監管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部門多,影響范圍廣,只有相關部門互相銜接、有效配合,才能推進改革取得實效。
當前,我國服務貿易監管部門存在部門間聯系不順暢、配合不同步的管理體制問題。因此,應建立健全跨部門聯席制度,將企業與監管部門之間“一對一”的串聯管理模式變更為“多對一”的并聯管理模式,有利于各部門間形成監管合力,增強監管的有效性。首當其沖的是全面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推動口岸各部門通關合作機制不斷完善。以互聯互通為重點,圍繞口岸管理機制創新和通關效率提升,加快實現口岸各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三互”通關模式。深入推進關檢合作“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三個一”模式,構建海關、國檢之間運作高效的聯系配合機制,最大限度便利服務貿易企業進出境和物流運作。
強化誠信,加強違法違規行為查處執法力度
國際競爭的最終是信譽的競爭、品牌的競爭。應以信用作為調整監管方式的重要因子,倒逼企業加強誠信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提升企業信用管理能力。
一是實施分類管理。依據監管對象的信用情況,對企業進行差異化管理,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預警機制、懲戒機制。二是加強宣傳教育。監管執法部門聯合行業協會、公眾媒體等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誠信企業宣傳推廣活動,加大正反兩方面典型宣傳和曝光力度。三是加大跨區域、跨部門執法協作。推動建立行為規范、標準統一的聯合懲戒辦法,完善以日常監管與專項執法相結合、行政與司法相銜接的長效監管機制,通過提高執法效能,進一步維護服務貿易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