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何召鵬
2008年9月,爆發于美國的次貸危機迅速演變成全球性的經濟金融危機,嚴重擾亂了全球經濟發展的正常秩序,此次危機影響之大、危害之深,僅次于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大危機。時至今日,全球經濟仍然處在危機的陰霾中,復蘇的腳步緩慢。多數學者認為,此次危機系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推行新自由主義化的改革的后果。新自由主義化的改革,過度強調自由市場,反對政府有效干預,導致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矛盾不斷積累,并最終以危機的形式爆發。但某些學者卻在大肆宣傳新自由主義,主張推行新自由主義化的改革。這是讓人出乎意料,也是耐人尋味的。筆者認為,中國經濟應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歐美等國發生新自由主義轉向
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自由主義轉向具體表現為:新自由主義的政策主張(強調自由化和市場化,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放松對金融資本的管制等)逐漸取代了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美國的里根政府、英國的撒切爾政府,都是新自由主義政策的直接推動者。
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出現嚴重的滯脹危機。經濟停滯的同時,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失靈。利潤率不斷下降導致資本利益受損嚴重,影響到資本主義的正常生產。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和學者,主張通過新自由主義方向的改革,采取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削弱工會力量和削減社會福利、為資本和富人減稅、逐漸放松對金融資本的管制等措施,解決資本主義危機。這種傾向于資本利益的改革,使工人階級受到打壓,工資收入持續降低,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更加嚴重。
新自由主義的政策主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資產階級的利益,但未能從根本上幫助資本主義走出危機,加之放松金融管制,造成大量的逐利資本從實體經濟流向金融部門,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金融化問題日益嚴重。經濟的過度金融化和虛擬化大大加劇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加大了經濟危機的破壞力。矛盾的積累最終導致了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隨后演變成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金融危機。危機的發生標志著新自由主義的徹底失敗。
危機發生后,國際理論界、思想界和政界開始反思新自由主義的政策主張,掀起了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熱潮。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指出,新自由主義是國際金融資本推進“全球化”的工具,給全球經濟帶來深重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