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理念: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引領發展權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與發展權的內在關聯性表現為:
創新是實現發展權的第一動力。在創新與發展權的關系上,提出“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抓創新就是抓發展”。以創新促進發展權的實現,最根本的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走自主創新的發展之路。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要想實現好發展權,還要構建公認的發展權基礎理論體系、形成完備的發展權政策法律規范體系、營造人類普遍認同的發展權文化。
協調是實現發展權的內在要求。具體表現為:一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區域發展權。通過經濟特區、開放城市、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城市群、城市圈、主體功能區等建設,使局域發展的星星之火最終形成全民發展權的燎原之勢。二是推動城鄉協調發展,重點是保障農民、農民工、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的平等發展權。三是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切實保障文化發展權。對公共文化資源的公平配置、對弱勢群體和脆弱地區的特別優惠待遇,在法治的政策性平衡和干預下成為現實。
綠色是實現發展權的必要條件。主要體現在:一是提出了綠色發展的新概念。如“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美麗鄉村”等,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說明中,以“綠色”發展論、“可持續”發展論,為發展權的“綠化”樹立起穩固的范疇支柱。二是揭示了綠色發展的新價值。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藍天也是幸福”等科學論斷。三是聚焦可持續發展權的目標重心。強調用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文明,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最重要、最優先的任務。四是明確發展權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克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求發展的思想,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行動。
開放是實現發展權的外部條件。一是關于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提高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自覺性和能力,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二是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通過發展合作加強全球關聯性,減少全球發展不平等、不平衡現象,使各國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經濟增長帶來的利益。三是關于國際發展體系。參與、創新和優化國際發展體系,為發展權的實現提供優質國際公共產品,承擔國際責任。四是關于全球治理。中國賦予了它嶄新的含義,融入平等、公平、民主、開放、包容、和平、發展等價值理念,構建起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五是關于和平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的一大創造,至今依然在人類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六是關于讓發展成果為各國人民共享。強調互利互惠、合作共贏,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實現發展權益分享的最大化。七是關于發展合作。致力于實現以下轉變:其一,從以往的資金技術援助債務減免轉變到強化發展能力建設,以能力促進發展權;其二,從一事一議式的人治模式轉變到良法善治的法治模式;其三,構建國際社會主導合作、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三方合作等利益攸關方參與合作的立體化發展合作新模式;其四,推進強化聯合國、專門組織、區域組織和各國對發展關系的宏觀調控功能。
共享是實現發展權的必然結果。共享發展權主要表現在:一是在主體上的共享發展權。“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正確處理整體發展與個人利益的關系,一方面,整體發展是個人發展的條件,“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另一方面,發展權是每一個具體的個人的權利,重點強化對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發展權的保障。二是在內容上的共享發展權。共享發展權意味著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三是在空間上的共享發展權。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發展權成為當下中國實現發展權“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它賦予發展權以前所未有的豐富內涵和鮮明特色,將發展權理論升華到一個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