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文儉 張杰
恩格斯曾指出:“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并且已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違反指揮官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事實正是如此,在人類戰爭史上,科學技術上的每一次大變革都給軍隊發展和戰爭實施帶來了重要影響。軍事科技的變革靠什么?靠的是人才。習近平主席對人才建設高度重視,提出了要大力培養“五個人才群體”,其中之一就是科技人才群體,這為我們加強人才建設指明了方向。現代戰爭的科學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必須要有大批新型軍事人才,特別要大力培養造就善于創新攻堅的科技人才群體。
科技強軍的現實需要
科技是一支部隊戰斗力生成提高的內在牽引力。古往今來,誰占領了軍事科技的制高點,誰就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之戰中,阿根廷空軍用從法國進口的“飛魚”導彈成功地擊沉了英軍造價高達1.5億美元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但是后來,法國在英國的要求下,將“飛魚”導彈的性能參數全盤告知英國,而且還終止了對阿根廷的武器供應,使得阿根廷有“機”無“彈”、被動挨打,這也是阿軍最終敗北的一個重要原因。1860年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沁麾下的清軍以弓箭與英法聯軍槍炮對射的悲壯場面,仿佛就在昨天,清軍在清朝閉關鎖國的情況下與世界軍事科技嚴重脫軌,幾乎沒有懂現代軍事科技的將士,必然招致慘敗。由此可見,信息化高科技武器裝備是從外面買不來的,部隊戰斗力是向別人要不來的,只有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通過培養大批優秀的創新型科技人才,才能避免我軍在未來戰爭中出現被動局面。
著力于適應未來戰爭需要
未來戰爭樣式決定人才培養模式,未來戰爭需要牽引人才培養目標,未來打什么樣的戰爭就要培養什么樣的科技人才群體。肯尼迪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指出:“哪一個國家能控制宇宙,它就能控制地球。”此后,大國展開太空競爭和對抗。進入21世紀,太空領域的競爭愈演愈烈,巨大的戰略利益使世界許多國家將眼光投向了太空,可以預見太空戰是未來戰爭樣式之一。信息網絡的高度發達,滲透到軍事領域,產生了網絡中心戰、戰略網絡戰等新的戰爭概念,這些戰爭樣式實際在已發生過的幾場局部戰爭中已初露端倪。國防大學李大光教授指出,“基因武器一旦問世,人類將面臨巨大災難,會對未來戰爭產生深刻影響”;美國威廉·恩道爾認為,未來可能爆發轉基因戰爭;俄羅斯情報人員認為,目前世界上約有10—15個國家已經制定或正在制定基因與生物戰計劃。未來光戰爭、信息戰、核戰爭、氣象戰、海洋戰等也是可能爆發的戰爭樣式,這些都迫切需要打造適應未來戰爭需要的科技人才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