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完善網絡民意參與決策機制。在實際政治生活中,往往是由于政策不夠公開化、科學化和民主化,導致人民群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度不夠甚至有所下降。因此,要及時根據社會熱點,征集線上線下民意并擇優將其納入政府決策之中,同時引導和促進公民理性有序的政治參與。需注意的是,“網絡民意具有較大隨意性和流動性,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將其匯總篩選,形成決策優勢,真正發揮政策的引領作用”。[10]
總體而言,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社會思潮的管控和引領變得更加復雜和困難,但同時也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一項“新技術紅利”。因此,必須牢固樹立主流意識形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領導權、主動權和話語權,使其從“最大變量”轉變為“最大正能量”。當前,在加強對移動互聯網思潮的研究辨別以及主流意識形態自身理論建設的同時,只有不斷順應人民發展的需求,切實解決人民迫切關注的現實問題,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社會共識,才能從根本上清除不良思潮滋生、植根、泛濫的土壤,最終助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原標題:移動互聯網時代社會思潮的傳播特征及引領路徑)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2YJA71001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媒體時代社會思潮傳播與引領研究”(項目批準號:14BKS077)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 [英]阿雷恩·鮑爾德溫,等,著.文化研究導論(修訂版)[M].陶東風,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2.
[2] 李海春,李娟.移動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挑戰與回應[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3] 第37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P020160122444930951954.pdf,2016-1-22.
[4] 2014 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行為洞察報告[R].中國廣播,2014,(3).
[5] 方付建.論網絡時代的社會思潮[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2,(1).
[6] 鄒東濤.如何釋放多元社會思潮的正能量[J].人民論壇,2014,(10).
[7] 朱文婷,陳錫喜.意識形態安全視域中的社會思潮辨析與引領[J].湖北社會科學,2015, (6).
[8] 鄧小平文選(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6.
[9] 習近平.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EB/OL]. http://news.cntv.cn/2016/02/19/VIDEvTv4Too4tzsiVfntaMdq160219.shtml.2016-2-29.
[10] 張雷,劉力銳.網民的力量:網絡社會政治動員論析[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