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在立場上要旗幟鮮明。對于錯誤的社會思潮,不能放任自流、聽之任之,必須旗幟鮮明地予以批駁,理直氣壯地予以抵制。并且要認真分析、切中肯綮,以便使人們擊濁揚清、辨明是非,而不能采取抓辮子、扣帽子、打棍子等粗暴、武斷做法。“對于那些明顯反對社會主義、反對共產黨的,這次就要處理。可能會引起波浪,那也不可怕。”[8]如某些人身為黨員卻經常在公開場合發表堅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立場、反對四項基本原則、反對黨的改革開放決策的言論,公然把黨和人民對立,必須對其予以嚴肅處理,決不能因網絡上“法不責眾”群眾心理或害怕引起熱議而裝聾作啞、無所作為。
三是在眼界上要視野開闊。不僅要重視國內本土思潮的引領,也要將西方思潮納入引領和借鑒的視閾。同時要建立全球性對話機制,在對比中凸顯主流意識形態的魅力。既要改變“國外形勢風雨飄搖,國內風景這邊獨好”的觀念,又要改變“在西方制度的籠子里跳舞”的不利地位,在充分吸收和整合全球性思潮優勢的基礎上獲得學術自信、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二)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移動互聯網主流媒體,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力
習近平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9]因此,主流媒體要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技術紅利搶占思想陣地。
一是著力增強移動互聯網主流媒體的傳播力。目前,《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央視等各大主流媒體都紛紛開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及時傳達黨和政府最新的大政方針、時事新聞,并致力于打造移動新聞客戶端。這就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奠定了良好基礎,但在新聞的時效性以及內容的創新性和思想性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是著力增強移動互聯網主流媒體的公信力。移動互聯網背景下信息紛繁雜蕪,嚴重降低了公眾對移動互聯網媒體的信任度,主流媒體必須擔當起把控移動互聯網信息資源質量的責任,打造權威的移動互聯網媒體布局。有重大和突發事件發生時,要在第一時間為公眾提供最真實可靠的新聞內容,最大限度地消除雜音噪聲,從而營造移動互聯網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是著力增強移動互聯網主流媒體的影響力。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面臨著各種誘惑和選擇,僅僅依靠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還不足以吸引公眾眼球。因此,各大主流媒體必須創新移動互聯網傳播的方式和理念,用“接地氣、有靈氣”的民間話語唱出唱響主旋律,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在網民群體尤其是青年網民中的影響力。同時,要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講清講好中國故事,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外宣旗艦媒體。
(三)構建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民意汲取機制,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
“社會思潮是民心的風向標,是國家與執政黨把握社情民意的傳感器和晴雨表。”[6]社會思潮的動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群體心態、利益訴求與價值取向的反映,關系到人民團結、社會和諧以及國家的發展問題。因此,黨和政府需要充分重視并汲取移動網民這一“新意見階層”的意見和力量,進一步增強全國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是準確把握民意動態。對于普通民眾來說,移動互聯網搭建起一個連接政府和群眾的橋梁和中介。這就需要政府官員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專家學者等,主動入駐草根、民間媒體,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情、傾聽民意、貼近民心;同時,要積極爭取并發揮演藝名人、商業精英、媒體記者等網絡意見領袖作用,讓他們充當好普通大眾和官方的中間使者。
二是及時回應網民合理訴求。要通過微信、微博以及客戶端的留言互動關注網民利益訴求,對網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進行回答、解釋和引導;要運用真實、具體、實時的數據和事例,向網民發布黨和政府的所思所想所為,并闡明和解釋政策措施及緣由。在重大事件和重要時間節點要尤其注意及時表態并迅速展開處理調查,用決心和有力的行動安撫、引導網民情緒,最大限度地團結網民力量,凝聚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