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移動互聯網時代社會思潮的傳播特征及引領路徑

2016-06-27 10:23 來源:《思想教育研究》  我有話說
2016-06-27 10:23:54來源:《思想教育研究》作者:責任編輯:李澍

  二、移動互聯網時代社會思潮的傳播特征

 ?。ㄒ唬﹤鞑ブ黧w呈現去中心化和平民化特征

  一是呈現出去中心化特征。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結構模式由“樹狀”傳播發展為“網狀”傳播?!霸谶@個龐大的網絡中,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自下而上、從一到多的信息傳遞機制,每一個節點都是一個獨立的信息源,都有信息輻射的力量,他們都是一個獨立的主體?!盵2]這改變了社會思潮從專業學術界到一般知識界再到社會公眾三級層面進行傳播的傳統傳播模式。“樹狀”傳播模式中的主客體關系也不復存在,每個人都是平等參與社會思潮傳播的獨立個體,充分彰顯了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互聯網精神。

  二是呈現平民化特征。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于2016年1月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盵3]智能手機價格的平民化以及移動上網資費的降低,使得手機上網用戶遠遠超過傳統PC(電腦)用戶。低準入和零門檻使得每個人自由地進行信息的傳遞、現實的批判和利益訴求的表達,從而也為普通大眾參與社會思潮的創造與傳播提供了廣闊平臺。這就改變了傳統媒介傳播時代公眾只是社會思潮接收者和接受者的被動局面,漸漸由旁觀者發展為社會思潮的傳播者和參與者。

 ?。ǘ﹤鞑ナ鼙姵尸F年輕化和底層化特征

  一是呈現年輕化趨勢。一方面,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形式上,移動互聯網的創新性和自由度都極大滿足了年輕人的需求。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比例達到75.1%。其中,20-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29.9%,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最大。”[3]因此,青年大學生、青年藍白領以及青年農民工等人成為主要的移動終端用戶。另一方面,大學生及青年務工人員等年輕群體有著強烈的發聲意愿。由于開放的多元文化、強大的信息媒介以及求新求異的心理,他們容易被西方文化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平等”等價值觀所吸引,甚至產生對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美化和向往。同時,隨著我國社會矛盾日趨尖銳,青年群體面臨著高房價、高物價水平以及高就業壓力等現實問題,這使得他們相比其他群體有著更多的困惑和訴求,也更容易引發對自身境遇和社會現實的思考和發聲。

  二是呈現底層化傾向。移動互聯網的特征和社會思潮的主張使得處于社會低位人群的利益主張得到了宣泄和表達。一方面,從終端載體來看,“移動互聯網在顛覆PC互聯網方面呈現‘農村包圍城市’的態勢?!盵4]手機上網因費用相對較低、操作也更為便捷,因而成為鄉鎮居民、外出務工人員、低學歷、低收入群體的首選,從而也為底層階級參與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提供了平臺。另一方面,從社會思潮的群眾基礎來看,社會思潮多以社會存在的矛盾為切入點,標榜自己為底層群體代言。而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話語成為主導,階級固化后的貧富懸殊以及信息的不對稱,使得社會矛盾加大,底層人群向中層及高層流動的概率變低。因此,低收入者人群因其經濟收入及其所處地位等特殊原因,極容易受到某些貌似為底層群體發聲的社會思潮的吸引和影響。

 ?。ㄈ﹤鞑热莩尸F生活化和交互性特征

  一是社會思潮的內容愈加生活化。社會思潮是社會存在的鏡像反映和縮影,有著深厚的現實生活根基。尤其在移動互聯的信息爆炸時代,一種思潮能否為廣大民眾所接受,不僅僅只取決于其理論是否正確和科學,更看其是否能滿足多數人的現實訴求。因此,多數社會思潮不再囿于理論層面,而是圍繞現實生活問題,從社會時政熱點切入,與人們的現實境遇緊密銜接。教育、醫療、生態、就業、收入差距等民生問題就成為當下社會思潮的核心議題。同時這也掩藏了背后的政治意圖,缺乏政治敏感度的普通民眾很難將其識別。而人們在現實中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狀況,也將會直接影響人們對社會思潮的理解和接受。

  二是內容的交互性現象日益明顯。首先,移動互聯網的交互特性為不同思潮的溝通交流創造了條件,各類社會思潮在網民的推動作用下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其次,社會思潮的傳播者具有不同的經歷和知識背景,他們會根據各人喜好吸納不同思潮的觀點和觀念,綜合起來進行社會現實的分析和理解,并對社會思潮的內容加以豐富抑或解構。再次,部分社會思潮為強大自身力量,也會采取聯合交融的方式相互吸收相互壯大。因此,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和推動下,各種思潮之間不再有明確的界限,而是具有雜糅特質。

[責任編輯:李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