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畢紅梅,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碩士生 李婉玉
自2012年被稱為“移動網絡元年”以來,移動互聯網的各項功能得到不斷優化,加之3G 技術的成熟和4G 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互聯網的使用已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日常,預示著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然來臨。各類社會思潮流變和傳播的主陣地也正在從PC網絡轉移到移動互聯網,呈現出更加迅猛的發展態勢和新的癥候。深入分析移動互聯網技術對社會思潮傳播的影響路徑,探究移動互聯網視域下社會思潮的傳播特征,從而為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提供有力依據,就成為當下維護我國信息和意識形態安全一個新的挑戰和課題。
一、移動互聯網何以影響社會思潮的傳播
移動互聯網是社會思潮生成創造的一個新的孕育場,同時也是各類社會思潮交流、交融、交鋒的媒介與載體,對社會思潮的傳播和流行產生不可或缺的獨特影響。
(一)技術支撐:促進了社會思潮的輻射狀傳播和裂變性傳播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最明顯地是改變了社會思潮的傳播速度和廣度。一是即時性傳播。在傳統媒體時代甚至包括電腦網絡時代,信息和人是二元分離的,人們需要在特定的場所以及特定的時間通過報紙、書籍、電視、廣播、電腦等各種載體傳播信息。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在場直播。“零時差”的信息傳遞和資源共享僅通過一部聯網智能手機就得以實現。二是便捷性傳播。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新聞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微博、視頻客戶端等成為人們接收和發送信息的平臺,并有著傳統媒體所不能及的簡易操作性和便捷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會思潮的傳播超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跨越了經濟水平、政治制度、文化水平等局限,從而實現社會思潮信息傳播范圍的最大化。三是共享性傳播。移動終端具有“永遠在線”的傳播常態,加之移動應用軟件具有強大的一鍵復制、粘貼、分享、轉發以及點贊、評論和收藏等功能,人們只需動動手指就得以使各類思潮像細菌裂變一樣的速度擴散開來。
(二)話語空間:促進了社會思潮的全民性傳播和個性化傳播
有學者認為,哈貝馬斯提出的“公共領域”概念是“以在一個共享的空間中聚集在一起、作為平等的參與者面對面地交談的相互對話的個體觀念為基礎的……其本質就是為人們提供自由、公共的話語交流的互動平臺,即公共話語空間”[1]。移動互聯網時代改變了傳統媒介時代一家獨大的局面,傳統話語權得到了消解,從而為大眾創造了一個新的公共話語環境。這一方面促進了社會思潮的全民性傳播。在移動互聯網創造的虛擬空間中,每個人都被賦予了一定的話語權,改變了傳統媒介時代完全失語的被動地位而漸漸有了發聲的機會。這就降低了普通民眾參與社會思潮討論和傳播的門檻,同時擴大了社會思潮的受眾范圍。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社會思潮的個性化傳播。移動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個體意識高度覺醒的時代,每個人都在試圖表達個人觀點和利益訴求。人們可以在世界不同的角落以不同的視角關注著社會動態,同時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和社會閱歷,對社會思潮的內容和主張加入一些獨特見解,這使得社會思潮在內容上得到不斷創新和豐富。
(三)情感氛圍:促進了社會思潮的自發性傳播和深層次傳播
移動社交空間有著與生俱來的虛擬性和隱蔽性特點。因此,相較于現實生活的真實性,反而更容易創造出有利人們接受某一社會思潮的情感基礎。這就促進了社會思潮的自發性傳播。由于移動互聯網技術不可能對信息主體做出具體約束,從而為信息主體創造了極其寬松自由的環境,而這恰恰契合了社會思潮所具有的情緒宣泄特征、極端反叛意識、強烈民主精神。在這樣一種環境氛圍下進行體驗式和狂歡式的信息轟炸,很容易使受眾產生無意識和非理性行為,引發一場能指狂歡繼而主動進行分享轉載。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思潮的深層次傳播。一是通過熟人傳播實現。移動互聯網具有強關系性,譬如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微信社交,基本上是基于手機聯系人或在現實生活中結識的熟人之間進行的。這極大降低了信任成本,使受眾很容易相信來自親朋好友圈的信息的可靠性。二是通過互動傳播實現。一旦社會思潮出現新的動態、新的內容,人們就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終端在第一時間點擊查閱。還可以隨時隨地與信息源及其他接收者實現多向交流和多維互動,從而大大提高了社會思潮的深層次傳播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