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課】
如果要更加深入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復雜內涵和深廣意蘊,僅靠原理教科書是不夠的。它過于抽象的概括和表述方式由于省略了對很多思想觀點的演變過程和曲折的論證環節的梳理和分析,很容易將基本原理概念化、條塊化乃至一定程度的簡單化。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研究,不能采取淺嘗輒止、蜻蜓點水的態度。有的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沒讀幾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發表意見,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也有悖于科學精神。”這句話一針見血,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
長期以來,相當多的干部、群眾,也包括為數不少的理論工作者,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方式是學習原理教科書。在特殊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這當然是一條“便捷途徑”,而且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如果要更加深入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復雜內涵和深廣意蘊,僅靠原理教科書是不夠的。它過于抽象的概括和表述方式由于省略了對很多思想觀點的演變過程和曲折的論證環節的梳理和分析,很容易將基本原理概念化、條塊化乃至一定程度的簡單化。
如果回到經典著作,回到原始文本的特殊語境和歷史序列之中,情形就會大大改觀。經典作家極為寬廣的理論視野、豐富的知識領域、多樣的論證方式、廣泛的思想議題和獨特的思考角度就會充分展現出來。不僅如此,系統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也有助于廓清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中出現的那些重大的爭論,以及存在過的誤讀和曲解。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哲學界不斷出現的、引起很大反響的那些熱點問題,諸如思維與存在的統一性、美的本質、異化與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稱謂、實踐與主體性等,討論起初非常熱鬧,但很多難以持續、鮮有定論或者不了了之,這其中當然有非常復雜的原因,但除了特殊的時代氛圍和背景,是不是也與論者多以思辨的方式立論有關呢?
盡管爭論者也引用過經典作家的不少言論,但多數是離開這些話語產生的特定文本語境和具體所指而做的抽象摘引和闡釋,而如果我們回到經典作家的原始文獻進行悉心解讀,就會清楚地看出這些問題在他們那里是在什么意義上提出來的,有什么樣的具體含義,在其整個理論框架中占據怎樣的位置,他們的觀點具有什么特殊意義和超越性質,時代的發展對其學說能做出怎樣的檢視和判斷。通過這些工作,既可以使經典作家的真實思想及其意義得到澄明,同時也廓清了這些問題延展到當代的現實境遇和新的內涵。
學習和研讀經典文本也是把握復雜的重大現實問題必不可少的條件、手段和途徑。社會上有一種不正確的看法,認為研讀文本是有意回避現實問題,搞“本本主義”“經院哲學”和“煩瑣哲學”,體現不出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而實際上,迅猛推進的經濟全球化態勢更突顯出經典著作的重要性及其當代價值。談及這種趨勢,我們必須追問:它的實質是什么?僅僅是屬于當代突兀生發出來的現象嗎?究其實,它是由“資本主義首次開創的世界歷史”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因此,《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對“世界歷史”時代現象的描繪及其實質的揭示至今仍未失其效準。
作為馬克思主義當代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絕不僅僅是指導中國發展的一系列具體的路線、方針和策略的匯編,更應當是一種思想體系、基礎理論的建樹;它不只是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關系到超越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前景和未來。所以,對它所具有的“世界歷史意義”的理解和闡發,必須借助對經典文本的深刻理解和當代全球化態勢的準確把握,而不能像目前有些論者所談論的那樣是一種“沒有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
如果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們黨的看家本領,那么更進一步可以認為,經典文本是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看家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