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個全面”協調推進的關系建構
馬克思通過集中考察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闡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和可預期性。但是,建設社會主義沒有明確的“調味單”,也沒有固定的實踐模式。作為不斷發展論者,中國共產黨人不僅要處理好基本原理與具體實踐的關系,更要基于對科學社會主義內涵的整體性把握,通過對戰略目標、發展動力、制度保障、政治保障的關系建構,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式發展。
“四個全面”是一個由多個子系統構成的整體系統。其中蘊含的“預先建構”社會工程思維,是對當代中國國情實際和發展目標的整體規劃。其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核心戰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內容上覆蓋了中共十八提出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之“五位一體”。這是為了矯正以往過于注重某一方面的發展而導致社會主義建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偏差。從“建設”到“建成”,意味著要對“五位一體”的各個子系統中存在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實踐模式進行“預先建構”和不斷優化,對全面建設的舉措與進度進行過程機制的整體規劃,并通過“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3]這些設計和規劃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性和協同性來保障“五位一體”的協調發展。其二,全面深化改革是主要發展動力。社會改革作為社會工程活動的重要方式,是實現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案、路線圖和時間表的實踐生成,需要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的保障和護航。支撐這一體系的政治邏輯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其三,全面依法治國是基本制度保障。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具體包括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等。通過全面推進和關系建構,實現“三個法治”的一體建設,形成國家法律建設與黨內法規建設的協同機制,筑造良法與善治互成的國家治理生態。其四,全面從嚴治黨是根本政治保證。黨的建設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毛澤東將“黨的建設”作為“三大法寶”之一,并將它比作一項“偉大的工程”。[14](P875)新形勢下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必須全面從嚴治黨。習近平指出,“從嚴治黨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剛,要同向發力、同時發力。”[15]這項偉大工程具體包括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在內的黨建總體布局。總體來看,“四個全面”中的每一個“全面”內部都是整體與局部的統一、長期性與階段性的統一。要素與系統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構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