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家剛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釋了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明確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的方向和基本路徑。只有立足于時代和實踐,才能創造出既體現自身歷史文化與價值,又能夠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
及時適應并回應時代要求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解釋。當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確立了“健全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因此,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的背景下,推動“六大建設”、實踐“五大發展理念”、落實“四個全面”、增強“三個自信”、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加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的支撐。“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只有適應時代需求,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才能夠更好地貫徹新發展理念、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努力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在當代中國,對待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和態度,還存在著許多的挑戰。例如,有的總是在馬克思說了什么沒說什么上面打轉轉;有的是淺嘗輒止、蜻蜓點水,對馬克思主義一知半解;有的是曲解,甚至歪曲、扭曲馬克思主義;也有的則將自己的觀點附加到馬克思身上,誤導人們。這些都是不負責任的,也有悖于科學精神。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需要全面地、系統地、深入地、有機地,而不是片面地、零碎地、表面地、割裂地去研究和了解馬克思主義。閱讀經典、理解經典、掌握經典,完整地理解馬克思主義,需要分清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結合新的實際加以豐富發展的理論判斷,哪些是必須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須澄清的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只有破除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實用主義的、庸俗化的理解,才能夠結合新的實踐,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走僵化保守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