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消解方言等障礙
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曾表示,中國本土文學作品的翻譯困難主要在于“鄉土味”的準確性,而目前國內有關本土文學作品“鄉土味”的翻譯研究只有寥寥數篇,如《談〈紅高粱〉鄉土文化及其英譯本的翻譯策略》、《論鄉土小說翻譯的難點——以葛浩文英譯的〈生死疲勞〉為例》等。本土文學作品的翻譯還應傳遞出民俗和方言特色,這對不少譯者又構成了挑戰。
“陜西文學之所以很有特色,與陜西的鄉土文學寫得比較扎實、厚重有關。這得益于這塊土地的歷史悠久,文化傳統的積淀深厚,民情、民俗豐富,而且所使用的語言多為方言。”賈平凹表示,好多人說陜西方言比較難懂,難以翻譯,實際上,只要對中國傳統文化加強了解,懂得一定的文言文,那么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描寫、方言詞匯也就不難理解了。他舉例說,“把孩子抱起來”用陜西話來說是“把孩子攜上”。聽起來可能會莫名其妙,但是看到“攜”字就明白其意了。許多方言詞匯有著古漢語、書面語的遺風。
這樣的障礙消解同樣適用于“中譯外”的另一端。陜西省翻譯協會主席、陜西文化與翻譯研究所所長胡宗鋒以自己與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籍專家羅賓·吉爾班克攜手翻譯賈平凹的《黑氏》為例說,在翻譯這個題目時,直譯“黑”字有種族歧視的嫌疑。于是,他們意譯為《鄉下的老婆》,而這恰和英國17世紀的一部作品同名,熟悉英語文化和歷史的讀者便立刻理解其意。而這篇《黑氏》也成為美國經典文學期刊《新文學》首次發表的陜西作家作品。
翻譯作品不應停留于愛好
陜西擁有眾多高校,翻譯隊伍也有一定實力,但為什么陜西文學“走出去”卻遭遇人才困境?胡宗鋒表示,陜西譯協無編制、經費,這是一份高強度的工作,但譯者無法靠做文學翻譯來生活。譯者大部分是高校教師,但許多院校并不把譯作視為學術成果,他們只是因興趣而翻譯。
旅法華僑詩人陳旭英認為,長期以來,陜西的文學與外語似乎是兩條平行線,缺乏交集。他建議在加強本土人才培養的同時,積極調動海外留學生、華僑的力量,通過既懂中國文化、文學又精通外語的雙料人才的努力,助推中國文學“走出去”。
《報告2015》認為,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的歷史證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漢學家、中國研究專家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許多貢獻,但漢學家們之間缺乏聯系,翻譯也多局限于自己的學術興趣范圍內,因此要盡早建立中國文化翻譯人才的專業服務機構,取天下英才為我所用。此外,應建立面向全世界的對外翻譯出版基金,在更大的范圍內開展選題資源的組織、出版與傳播,引導世界關于中國文化主題圖書的翻譯選擇,朝著有利于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球傳播、增強中國文化世界影響力的方向發展。(中國文化報駐陜西記者 秦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