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范曄:《后漢書》卷六十九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2575頁。
(12)姚際恒:《詩經通論·詩經論旨》,《姚際恒著作集》第一冊,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第3頁。
(13)夏炘:《詩序》,《讀詩劄記》卷一,《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70冊,第617頁。
(14)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詩集傳》,第121頁。
(15)朱彝尊:《經義考》,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9年,第699頁。
(16)《讀詩劄記》卷一,第617頁。
(17)晁說之:《景迂生集》卷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8冊,第222頁。
(18)李樗、黃櫄:《毛詩李黃集解》,《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1冊,第3頁。
(19)楊慎:《升庵集》卷四十二,《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0冊,第296頁。
(20)范處義:《詩補傳·篇目》,《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冊,第22頁。
(21)《二程遺書》卷二十四,第312頁。
(2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97、99頁。
(23)《詩補傳·篇目》,《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冊,第23頁。
(24)《禮記正義·經解》卷五十,《十三經注疏(附??庇?》,第1069頁。
(25)對于《詩序》斥言美刺的問題,孔穎達卻有另外一種觀點,《齊譜疏》云:“子夏親承圣旨,齊之君世號謚未亡,若有別責余君,作敘無容不悉,何得闕其所刺,不斥言乎?”認為子夏作《序》本就應斥言,君世之謚號本當詳細道明(第455頁)。韓愈的說法與此完全相反,這是韓愈反對舊說、挑戰權威的又一證明。
(26)韓愈:《重答張籍書》,《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33頁。
(27)《韋渠牟傳》,《舊唐書·德宗紀》卷一百三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728頁),亦見《唐語林》卷六(第519頁)。
(28)王讜:《唐語林》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519頁。
(29)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灣:“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第139—140頁。
(30)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藝文志》卷五十七,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441頁。
(31)《答張籍書》云:“孟軻之書非軻自著,軻既歿,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耳?!?《韓昌黎文集校注》,第130頁)早在三國時,姚信即疑非孟子自著,但并未形成較大影響,在韓愈之后才引起了廣泛注意。
(32)《答侯生問論語書》云:“愈昔注解其書,而不敢過求其意,取圣人之旨而合之,則足以信后生輩耳?!薄度莆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4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