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贋榱吮苊獠槐匾幕煜?,同時也為了彰顯其差異,在后文討論、確立aretē與virtue的恰當中譯之前此二詞暫保留原外語形式。
?、谠趤喪险Z境中,英譯為action或activity的energeia一般與dunamis相對,前者為“現實活動”,后者為“潛在能力”,本文一般將“現實活動”簡寫為“活動”。
?、邸赌岣黢R可倫理學》引文主要參照廖申白譯本(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形而上學》引文主要參照李真譯本(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版),《范疇篇》引文主要參照方書春譯本(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引文改動部分主要參照《亞里士多德全集》牛津修訂版(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The 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J.Barnes,e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及洛布希英對照版。依照慣例,文中對亞氏著作的引用只標明其標準編碼。
④除廖申白譯本外還有苗力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鄧安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譯本。
?、萦姓撜咦苑Q“突發奇想”,以“良品”翻譯virtue。如果從意思上看這并不錯。不過良品卻不能用來翻譯aretē,因為前者很顯然缺乏活動面相。據該論者稱,之所以不用“德性”,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避免“泛道德主義傾向”。筆者認為這是因噎廢食之舉,因為“德”具有比“現代道德”豐富得多的含義,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努力而逐漸恢復其更本源、更豐富的含義,而不是對“德”這一豐富的傳統資源完全棄之不顧。(參見馬永翔,2010:17~24)
原文參考文獻:
[1]郝億春,2013,《明智與高貴主義的德性概念》,載于《世界哲學》,2013年第6期。
[2]郝億春,2015,《從理性啟蒙到德性啟蒙》,載于《光明日報·理論周刊》,2015年4月15日。
[3]康德,1990,《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載于《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