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統籌與資金難題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古籍數字化缺乏國家標準,各單位之間缺乏科學統籌和協商合作,多為獨立地進行開發,導致內容重復且質量良莠不齊。據統計,《文淵閣四庫全書》有3種電子版,《二十五史》的數字化版本竟然有7種。重復勞動無疑將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張志清說:“5000多萬部古籍不可能也沒必要全部數字化,但是20萬種50萬個版本的古籍值得全部數字化,這項工作如果完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文化安全就有了根本保障。中華古籍就能夠避免歷代皇家藏書盛世收集、衰世流散、亂世毀滅的命運。”
據估算,漢文古籍20萬種50萬個版本,其中已經數字化的大概有10萬種15萬個版本。“大量的工作還沒有做,其中包括少數民族的古籍,比如西藏薩迦寺保存了從元代至今不斷抄寫的藏文佛教經典。如此系統的圖書收藏在漢地已經沒有了。所有這些古籍都需要加快數字化。”張志清說。
此外,海外中華古籍的數字化也是推動古籍回流的重要方式。今年4月28日,國家圖書館接受法國國家圖書館贈送法國藏《圓明園四十景圖》數字版本,這是國家圖書館實施“海外中華古籍調查暨數字化合作項目”以來取得的首個重要成果。《圓明園四十景圖》原存于圓明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搶掠。國家圖書館積極聯系法國國家圖書館,反復溝通協商,最終雙方達成捐贈數字版權協議。
據統計,海外100余家收藏機構藏有中華古籍300余萬冊,不僅數量巨大,而且很多是孤本,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與文物價值。近年來,國家圖書館以及中華書局等通過多種方式調查散落在海外的中華典籍,并嘗試與海外存藏單位合作,以數字化的形式使這些優秀典籍回歸祖國。
但古籍數字化的最大困難在于資金。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每年的資金是2500萬元,專門用于數字化的經費比較緊張。盧偉也表示,“高校古委會每年的經費僅有1000萬元,要支持全國20多所高校古典文獻專業的發展,專門用于古籍數字化項目的經費很少。而且古籍數字化都是大項目,幾百萬元可能也不夠。”
“20萬種古籍全數字化可能需要幾十億元,并不算多。”張志清認為,在國家財力允許的條件下,應盡快集中力量實現全部重要古籍的數字化。他以《永樂大典》為例,這部世界上最龐大的百科全書在編成后因明成祖嫌“工費浩繁”而始終沒有刊印過,無論是“永樂正本”還是“嘉靖副本”都是抄本,結果因火災和戰亂最終消散,11095冊原書存世者僅370余冊。
張志清說:“當年如果永樂皇帝舍得拿出錢來多刊刻幾部,也許今天我們就能見到全書了,七八千種宋元古籍我們就都能看到了,中華文脈從宋代以來就連上了。我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識也許就是另一個高度。《永樂大典》的命運是文脈傳承的一個教訓,到時候該印出來就趕快印出來,該數字化就盡快數字化。”(人民日報記者 張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