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宣部支持指導、文化部委托國家圖書館組織實施的“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編纂工作召開編纂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經編委會研究,決定將《尚書》《周易》《老子》《詩經》《論語》《墨子》《孟子》《孫子兵法》《莊子》《荀子》《史記》《黃帝內經》等12部書目列入2016年編纂計劃。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國之精髓,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不少學校在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教授、原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傳播學院院長唐曉敏認為,中國歷史上一直非常重視語文教育,在數千年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許多經驗,是值得借鑒的。
?
傳統語文教育存在“潛體系”
?
傳統語文教材有一個“潛體系”,是以“三百千”為起點,繼之以經典的閱讀與背誦,再加上《唐宋八大家文抄》、《古文觀止》,三個方面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三個方面各有其明確的功能而又相互聯系相互配合,共同發揮著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作用。
首先,“三百千”是識字教材。兒童通過閱讀背誦“三百千”,能夠認識2000多個漢字。這就有可能讀其他書籍了。
然后,“三百千”特別是《三字經》、《千字文》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三字經》可以說是一個微型的百科全書。書中敘述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兒童讀這樣的讀物,心中就有一個中國歷史文化的總的輪廓。
而且,蒙學讀物《三字經》、《千字文》是讀經典的“預熱”。如《千字文》開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天地玄黃”一句源自《易經》的“天玄地黃”,“宇宙洪荒”源自《淮南子》與《太玄經》。《三字經》開頭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對儒家性善論的概括。
此外,傳統語文教材還包括《唐宋八大家文鈔》、《古文觀止》等文章選本。這主要是為少年兒童提供優秀的文章范本,培養學子的文章寫作能力。古人懂得,若想讓自己的孩子學會寫文章,需要讓他們閱讀、背誦第一流的文章。
?
傳統語文教材具有“互滲性”
?
在這方面,清末民初的某些語文教材的編寫,有一些經驗是可以借鑒的。如張元濟高夢旦所編的《最新國文教科書》,就做得很好。錢穆曾說道:這套小學語文的內容,有歷史名人故事,有寓言小說短品,文字上似略有節改,使易少年誦習。“有許多課文,深入腦中,久而不忘。稍后漸知讀書,乃知往年某一課文出《戰國策》,某一課文出劉向《新語》,或出東漢書,或出宋人筆記等。每讀一書,如還故家,如晤親友”(《復興文化運動與中小學國語國文之教材問題》(《錢賔四先生全集》第41冊)錢穆說的是,這套教材文字相對簡單易懂,學生初讀這些文字時易于誦習,而后漸知讀書,則知道這些課文乃出自古代的一些重要的典籍,因此“每讀一書”,有“如還故家,如晤親友”的感覺。
?
現代語文應有“大教材”觀
?
相比之下,現在的語文教材則尚不具備傳統語文“潛體系”特點。目前的小學與中學的語文教材,彼此沒有什么聯系照應,既不是層層遞進,也沒有溫故知新。每冊教材中,選哪些文章,也基本是任意的。整個教材,更沒有體現識字(包括擴充文化常識)、經典(提升思維能力)與文選(包含寫作技巧的范例)三方面的有機結合。
語文教材編寫,應該有一個根本的改革。不單單是選擇哪些篇文章做課文的問題,更需要做的是,借鑒中國傳統語文教材的編寫經驗,使語文教材內容經典,結構有機,知識豐富(包含文史哲)。
?
現代語文教育要形成 “整體”
?
有這樣幾點似應注意:一是小學與中學的語文教材應有統一的考慮,形成一個整體。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方面應增加難度,而在教學上應降低要求。
二是課內的語文學習與課外閱讀密切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基礎語文教育的課外必讀書,應著眼于書籍的文化內涵,至少應該包括《論語》、《孟子》、《老子》、《莊子》、《荀子》、《詩經》、《楚辭》、《左傳》、《史記》、《世說新語》、《唐詩三百首》、《宋詞選》、《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
這些必讀書應與課內教學結合起來,其某些內容,可以簡略的形式編入課文,如《論語》、《老子》可以選若干段落編入小學語文課文,而《孟子》、《莊子》和《世說新語》則可選其白話文的故事入教材。這樣,不僅是增加了語文教材的中國文化內涵,而且也使學生對經典著作有了初步的認識,給日后閱讀經典原著打下知識上的基礎。
?
(光明網記者 韓夢晨)
欄目簡介
《“五老”評熱點》是光明網最新推出的一檔有聲互動節目,聚焦當前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中的熱門話題,邀請“五老”(即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授、老模范),以“有聲評論”的方式,理論聯系實際地進行深入解讀。
往期回顧
聯系我們
如果您也是“五老”中的一員,愿意與網友分享自己對于新聞事件的看法,歡迎將您的個人簡介及聯系方式發送至wulao@gmw.cn,我們將及時回復您的來信。
欄目策劃:光明網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