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政治新發展
包心鑒
從優化治國理政的角度總結梳理,十八大以來中國政治新發展主要有:第一,把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確立為優化治國理政的價值目標,創造性地開辟了以制度現代化為核心內容和價值指向的政治現代化新境界;第二,把全面依法治國確立為優化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創造性地開啟了現代民主與現代法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的政治現代化新格局;第三,把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確立為優化治國理政的特有形式,創造性地拓展了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政治現代化新渠道;第四,把加強權力制約、堅決反對腐敗確立為優化治國理政的要害部位,創造性地建構了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政治現代化新機制;第五,把全面從嚴治黨、優化黨內政治生態確立為優化治國理政的關鍵環節,創造性地提升了以黨的建設現代化帶動政治現代化的新自覺。
(摘自《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
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觀探析
劉海龍
討論生態正義不能脫離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性。馬克思主義以“現實的”社會生活為基點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觀:以正確的生產方式從自然中獲取生活資料,通過合理的消費方式來滿足生活需要。正義的生產應該是效益型生產、清潔型生產和可持續生產。正義的消費包括適度的消費規模、合理的消費需求、科學的消費方法等。生態正義的本質是社會問題,生態問題是社會問題的延伸。作為社會問題的生態正義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社會整體對自然的合理使用,社會內部的個體對自然的公平占有。馬克思主義認為解決生態危機的關鍵在制度,必須通過社會制度的變革,才可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揚棄了資本,其增值和擴張的本性得到控制,人們的行為才不會因為逐利目的而產生對自然的破壞,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才得以化解,走向和諧共生的關系,生態正義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