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社會網絡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便一直存在。僅從字面上解讀“網絡社會”,它并非專指互聯網,而是指社會當中人們相互連接的一組節點,這個節點可以是個人、家庭、組織等。人類社會就是由這些具體的社會網絡組成和運行的。而這里所研究的“網絡社會”,是一個基于互聯網技術發展而產生的、人們在網絡空間中互動所構成的社會,它的“節點”,可以理解為一臺臺獨立運作的個人電腦。由于在網絡社會中連接人與人、組織與組織的,不是物理上的實體,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數字化電子訊號,具有一定的虛擬化特性,所以許多學者把這個“網絡社會”,稱為“虛擬社會”,以區別于由具象構成的現實社會。
虛擬社會是客觀現實
應該指出的是,“虛擬社會”并不是“虛幻社會”,也不是人們憑空臆想出來的“虛假社會”或“虛無社會”,它與我們所處的現實社會并無本質上的不同:第一,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是人們之間普遍聯系的表現,無論是通過物理的介質面對面地交往,還是通過空間電訊進行聯絡,其本質都是交互過程;第二,“虛擬社會”表面上看是由無數個互聯網終端連接的,其實它所連接的則是操作其運行的“人”,本質上它仍然是人與人構成的一個社會網絡;第三,在“虛擬社會”中,人們所傳播的信息、表達的感受、發表的意見、形成的輿論等,都是現實社會中真實情況的反映,只不過這種反映不是通過物理世界,而是通過虛擬的比特世界作為媒介表達出來。也可以說,“虛擬社會”是由人們交互主體通過互聯網這個中介客體組成的一個大系統,是從現實社會中分化出來的、比特世界與物理世界既分離又統一的新的現實社會;它是現實社會在網絡上的體現。
虛擬社會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以其便利、快捷、自由等優勢日益受到青睞,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虛擬社會中。據統計,全球活躍網站數量已接近9億,域名注冊數量達3億。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網民數量達到了32億人,中國是世界網民大國。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2015年底,中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6.8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50.3%。如此龐大群體,一方面表明了互聯網強大的生命力和獨特的社會功能已然深入人心,它起到了人們在現實社會交往中所無法起到的作用。比如,人們可以在虛擬社會中無障礙地參政、議政,進行網絡監督、網絡反腐、網絡動員等。另一方面,虛擬社會匿名、開放、高度自治的特點,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比如,給部分對社會懷有不滿情緒的人,提供了宣泄、詆毀、造勢的場所等。因此,如何在積極培育促進虛擬社會發展的同時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有效管控,是整個社會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