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的成書時間自古就有爭論,而后兩種書的命運更為不幸,它們都失傳已久。
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中心主任李繼明和同事共同整理這批醫簡。他們反復斟酌、修改,目的就是盡量精確地將這批漢簡的原意展現出來。
李繼明認為,眾多證據均將人體經穴漆木俑和醫簡的主人、也就是該墓墓主身份指向了一位當時的醫者。這位墓主本人很可能就是扁鵲學派的成員之一。扁鵲學派的著作如何傳入成都,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有望改寫補充
中醫學史
老官山漢墓醫簡的出土,改寫了許多有關中醫學史的既有認識,并將進一步彌補傳世醫學文獻和其他出土簡帛醫學文獻的不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認為,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大量西漢簡牘,為四川地區首次發現。醫簡中散失已久的扁鵲學派醫學經典,是中國醫學史上的重要篇章。
老官山漢墓醫簡在兩漢時代并不“孤單”,先后出土的武威漢簡、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江陵張家山漢簡等簡帛文獻中,均有醫學文獻的身影。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中,也包括多部醫簡書籍。這些重見天日的醫學文獻讓今人能夠窺見漢代之前醫學的一部分面貌。
學者認為,老官山漢墓醫簡雖寫成于西漢早期,但此前可能已流傳一段時間,其思想來源可能會更早,大約產生于戰國時代。其中的許多記載,使研究者找到了醫學史上長期遺失的缺環,了解到《黃帝內經》之中的醫學思想和臨床診治理論等的可能來源。
李繼明介紹,“黃老思想”如何運用于臨床實踐,老官山漢墓醫簡給出了明確答案。相比過去的一些醫書,老官山漢墓醫簡展現了臨床方面的豐富經驗和細致認識,如其中記載了200多種疾病,比先前出土的張家山漢簡中所載的70多種,數量多了約兩倍。
整理者和研究者表示,如果將老官山漢墓醫簡與傳世的有關文獻結合起來,并且將其與馬王堆簡帛、北大漢簡等之中的醫書,加以系統研究,展開分析比較,將可能取得更為豐富的收獲。而深入揭示這批醫書的價值,需要較長的時間。(記者 張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