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論胡炳文易學的時中觀

2016-06-22 12:16 來源:《周易研究》  我有話說
2016-06-22 12:16:29來源:《周易研究》作者:責任編輯:李萍

  胡炳文用《周易》中“巽以行權”來論述“立”與“權”的關系。“巽以行權”本是《易·系辭下》所言,歷代注家多解為“以巽順之德行權”⑩,而胡炳文則引申為“如風之人物不見有其跡”,意指人心倘有所立,行事自然能權,以此來論述權之根本在于立的觀點。權不是根據各方利益而費心權衡,與之相應,中也不是經過思量辨別的刻意執中。胡炳文引朱子語錄曰:“蓋圣人義精仁熟,非有意于執中,而自然無過不及,故有執中之名,而實未嘗有所執也。……若學未至、理未明而徒欲求夫所謂中者而執之,則所謂中者,果何形狀而可執也?殆愈執而愈失矣。”(《四書通》,第557頁,朱子原文詳見《朱子全書》第22冊,第1816-1817頁)他贊同朱子的觀點,強調中不可執,必須要有權,而權應是圣人對待事物的一種本能反應,能夠分辨事物之“時”,便能夠同時行“權”。這個過程是自然而然的,稍有滯塞,便不是圣人之權、圣人之中了。因此,胡炳文主張:知時的同時自然能權,也就自然得中,時—權—中在邏輯上有先后關系,在實踐中則是一體的,統稱為“時中”。這不只是其易學思想的創新,還代表了他對易學和理學的整體認知。“知時”、“行權”、“得中”都是應事接物之“大用”,而人之本心所立之天理則是“本體”,其體立則其用行,其用行而其體顯,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三、“未發之中”與“時中之中”

  胡炳文認為,中是人對于理的正確把握,因理有未發與已發之分,中亦有未發之中和已發之中的區別。他用理一分殊的方法來理解“未發之中”與“時中之中”,主張“中”只能體現于“時中”上。

  故粲然者全體之分,即所謂率性之道,即所謂時中之中;渾然者萬殊之本,即所謂天命之性,即所謂未發之中。(《四書通》,第647頁)

  “渾然者”和“粲然者”是胡炳文經常使用的一對概念,渾然者即未發之理一,粲然者指已發之萬殊,二者僅可以在思維領域進行分辨,在現實中,“其粲然者即是其渾然者”(《四書通》,第625頁),理一就蘊含于分殊之中。中也是如此,現實存在的都是已發之中,即“時中之中”,“未發之中”作為根據和本體,只能通過“時中之中”表現出來。

  胡炳文指出,儒學與佛老都講“中”,但卻有著本質的差別:

  吾儒亦有所謂中,所謂一。但吾儒之中也,隨時以取中,異端之中也,執中而無權。吾儒之一也,一以貫萬,異端之一也,一而廢百。(《四書通》,第557頁)

  所謂“隨時以取中”正是要人根據具體事物各自的條件和特點采取相應的對策,從而達到最理想的效果,無過無不及,以實現事物之理。中無定體,必須以“時中”的形式展現出來。而“時中”看起來是強調了事物的多樣性,卻并非不講統一。胡炳文認為,真正的儒者必定是“一以貫萬”的,既可以由“理一”至“萬殊”,又能夠從“萬殊”而達“理一”,既把握“中”的根本原則,又實現了“隨時而中”。“理一”與“分殊”、“中”與“時中”對胡炳文來說同樣重要,而且在現實中是一體的,能夠在二者間自如往來便達到了圣人的境界。相反,如果忽視了這一原理,僅執著于某一方面,則會走向歧途。

[責任編輯:李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