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論《文子》的禮學思想

2016-06-22 13:03 來源:《湖南大學學報》  我有話說
2016-06-22 13:03:45來源:《湖南大學學報》作者:責任編輯:李萍

  五、制禮的原則

  儒家重視禮的形式,認為非隆重的形式無以表達內心深厚的感情。雖然孔子也說過:“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53)認為僅有禮的外在形式而沒有內在的尊敬之心是不能算禮的,但荀子說:“凡禮,始乎棁,成乎文,終乎悅校。故至備,情文俱盡:其次,情文代勝;其下復情以歸大一也。”(54)認為返本修古、復情歸真、沒有文飾的禮是禮之最下者,尚次于文勝于情之禮。儒家重視禮之形式,于此可見一斑。道家之禮重質而輕文。《莊子·大宗師》記載:“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無是三者,以善處喪蓋魯國。”(55)較之儒家喪禮的哭踴之節、喪服之繁、祭祀之多,要求孝子“居倚廬,寢苫枕塊,不說(脫)绖帶。哭晝夜無時,非喪事不言。歠粥,朝一溢米,夕一溢米,不食菜果”(56),以致形銷骨立,“扶而后能起,杖而后能行”,孟孫才處母喪居然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可謂冒天下之大不韙,可莊子認為孟孫才善于處理喪事已達到極致了。《文子》說:“禮豐不足以放愛,誠心可以懷遠。”(57)《文子》強調精誠,認為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而抱真效誠者,能感動天地。與真誠的內心相比,外在的禮的表示便無足輕重。人們之間的日常交往也貴在誠心誠意,不在于禮之豐儉。推而廣之,治理天下國家,雖然不可缺少禮,但也不能繁文縟節,過分拘于形式,所謂“治國有禮,不在文辯”(58)。這就涉及了道家制禮的原則。《文子》說:“禮因人情而制,不過其實。”禮既然是為了表達人的感情,那么恰如其分就足矣,沒必要添加過分的文飾。對道家來說,內容永遠是第一位的,真正的禮根本不在乎形式,如果非得要通過外在的形式才能表達的禮,那已經不是真正的禮,而變成了莊子所說的“俗禮”,亦即《文子》所言的末世之禮。這種末世之禮很受道家詬病,《文子》說:“末世即不然,言與行相悖,情與貌相反,禮飾以煩,樂擾以淫,風俗溺于世,非譽萃于朝,故至人廢而不用也。”(59)禮樂裝飾得過于繁瑣,違背了制禮作樂的初衷,故被有道的統治者棄而不用。《老子河上公章句》也說:“禮華盛實衰,飾偽煩多,動則離道,不可應也。”(60)偽飾繁多的禮遠離了大道質樸無華的本質,使人難以應付。

  與此相應,道家認為制禮必須簡單易行。《莊子》說禮“唯簡之而不得”,稱贊孟孫才治喪“夫已有所簡矣”(61)。《文子》說:“治世之職易守也,其事易為也,其禮易行也,其責易償也。”(62)簡單易行,才能使禮在現實生活中發揮禮的規范約束作用。這種制禮的原則在漢代得到沿襲。《史記》記載:“孝文好道家之學,以為繁禮飾貌,無益于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63)漢文帝受道家思想影響,認為禮繁文縟節,對治理國家益處不大。他的父親劉邦在叔孫通請求制禮時則明確規定:“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64)制禮要令人易知,令人易行,才能應用于實踐。

  儒家之禮發展到后來更加復雜繁難,“禮儀三百,威儀三千”(65),“經禮三百,曲禮三千”(66),“三百”、“三千”之目,雖指大數,但其繁縟瑣屑之處,足以令人想見,也足以使人“窮年不能究其禮”,因而脫離實踐,日益僵化,形成一套束縛人的刻板程式,難以發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67)的作用。

  尚須補充的是,《文子》認為禮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禮也應該與時俱進,有所損益,所謂“法與時變,禮與俗化”(68)。這與道家主“時變”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莊子就提出“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69)。

  總體而言,《文子》認為禮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末世的產物,其本質在謙和敬。禮與德、仁、義一起構成圣人治理天下、統御萬物的四種手段,但道德是本,禮是道德派生出來的,對于治理天下來說,是末之又末的手段,其作用僅及于一鄉的范圍。末世不可缺少禮,但禮破壞了人美好淳樸的天然本性,禮的出現帶來了詐偽。制禮應該遵循簡單易行的原則,因人情而制,因時變而制。由上可見,《文子》的禮學思想豐富而獨特,有與老莊相近的一面,但又表現出很大的不同,于禮的作用的認識,卻相似于稷下道家。而其主要特征,又并沒有超出道家作為一個流派其禮學思想的總體特征。

[責任編輯:李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