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 李 鵬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核心要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問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唯物史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
尊重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
“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作為人類歷史的經常前提,也是人類歷史的經常的產物和結果”,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核心內容是堅持人民創造歷史的主體地位。在任何社會,人民都是生產力發展的主體。但是,在不同的生產關系中,人民的主體地位大相徑庭。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人民創造的剩余價值和大量財富被資本家無償占有,以工人階級為主的廣大勞動人民實際上處于被剝削地位。這種資本雇傭和剝削勞動的關系,在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理論美化和掩蓋下,長期披著 “物的自然屬性”的外衣。在社會主義社會,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得以確立。廣大勞動人民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共同分享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和收益權,徹底改變了被剝削的地位,勞動人民成為了社會的主人。
維護人民的切身利益
“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馬克思主義強調,推動歷史發展的主體——人民,是由眾多從事具體實踐活動的、有著現實利益訴求的個體組成的整體。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序言中指出,政治經濟學中“涉及的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的現實利益,人民主體才具有現實意義。人民通過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的實踐活動,發展自己的物質生產和交往。“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推動了自然界、社會和人自身的歷史發展,體現出人民的價值主體、權利主體和利益主體的歷史地位。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民當家作主,成為社會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