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
過去,西方國家的一些學者和政要出于意識形態斗爭的需要,經常攻擊和批評我國的制度體系。但是,我國30多年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就證明,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有獨特優勢,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我國國家治理的成功實踐至少證明了三點:一是西方有些人低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韌性、活力和潛能,所謂“中國崩潰論”是站不住腳的;二是中國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成功發展道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制度體系;三是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并不只有西方一種模式,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
當代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既立足中國國情、又善于借鑒國外先進治理經驗的結果。面向未來,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要求相比,同當今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相比,同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全面現代化面臨的艱巨任務相比,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有許多不足,我們的制度還沒有達到成熟定型的要求。因此,我們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以正確的方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將制度建設貫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始終。制度建設是具有戰略性、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問題。我們要按照習近平同志的要求,堅持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堅持和完善現有制度,從實際出發,及時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同時要明確,我們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文化傳承、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演進的結果。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應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但不能照搬其他國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要從我國的現實條件出發創造性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需要改進和完善,但怎么改進、怎么完善,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一切要有利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加強頂層設計,從戰略上謀劃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制度系統,必須從總體上考慮和規劃各個領域的改革方案,從中央層面加強對治理體制改革的領導和指導,防止出現碎片化、短期行為、政出多門以及部門主義和地方主義。要解放思想,敢于沖破傳統觀念束縛,加強戰略研究,大膽進行理論創新,從戰略上謀劃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分階段制定路線圖和任務表,在國家行政制度、決策制度、司法制度、預算制度、監督制度等重要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堅決維護制度的剛性約束力,著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要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防止規章制度成為“稻草人”。堅決維護制度的剛性約束力,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執行制度沒有例外,杜絕“破窗效應”。要適應國家治理現代化總進程,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提高國家機構履職能力,提高政府行政能力。著力提高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自身事務的能力,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
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國家治理經驗,實現治理經驗的中國化、本土化。習近平同志指出,“任何科學理論和制度,必須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建立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方面的許多進步和成就得益于將國外先進經驗中國化。例如,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聽證制度”、公共服務中的“一站式服務”、責任政府建設中的“政府問責”制度等,都是從西方發達國家引入并結合我國實際加以運用的。今后,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應繼續發揚“拿來主義”,使國外好的治理經驗為我所用。
應當看到,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加快推進。我們相信,在我們黨的堅強領導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隨著我國制度建設不斷推進,我們的制度必將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定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將進一步顯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將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