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發展理念
豐富發展理論內涵
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重大創新和升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發展是社會諸領域全面協調的發展,而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則是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理念一直沿襲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主體、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的總體思路,并始終重視經濟、社會和政治的全面協調發展,但由于社會歷史條件和面臨歷史任務的不同,黨的發展理念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發展理念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到“科學發展觀”,再到“五大發展理念”,每一次完善都推動中國實現了發展的新跨越。
五大發展理念是中國對世界發展理論的重大貢獻,豐富了發展理論的內涵與實踐樣本。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開始反思經濟片面發展而帶來的“扭曲發展”問題,一些發達國家開始意識到經濟的增長并不會自然帶來社會的整體發展,發展如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后果。
許多發展中國家也發現自己雖然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歷了很好的經濟發展,但在貧困、失業和不平等方面的改善跡象卻微乎其微。一些與GDP相對的、能更好地反映社會整體發展的指標開始出現,如國內發展指數(MDP)、綠色GDP、人類發展指數(HDI)、國民幸福指數(GNH)等,社會的整體協調和綠色發展逐漸成為共識。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在《以自由看待發展》中指出,發展可以看作是擴展人們享有的真實自由的一個過程。而人的真實自由與其“可行能力”即“能利用所擁有或控制的物品所做的(或能做的)事”相關。森的自由發展觀將發展理論提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能力原則也將發展的著力點變得更加堅實可見。五大發展理念集中深刻地呼應了世界發展理論的內涵,也表明了一個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實踐。
我國發展理念的變化既體現了中國發展道路的獨特性,也契合了世界發展理念的轉變。五大發展理念尤其體現了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視,集中體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理念。
“創新”是對中國如何破解發展困局、尋求發展動力的深刻闡述,也是對世界發展經驗的借鑒,創新的全方位性和多角度性,不僅表明了中國對未來發展的態度,也彰顯了對中國道路和制度的自信。
“協調”是對發展標準和發展目標的集中闡釋,是對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發展經驗和教訓的深刻反思,也呼應世界有關“協調”發展的趨勢。
“綠色”是對發展的質量要求,順應世界關于創新和生態保護的潮流,也符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開放”則是對中國日益嵌入世界發展格局的重要判斷和態度,是對中國道路的自信,同時也是對世界全球化發展的重要貢獻。
“共享”關注的則是發展的公平性,是黨對“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的有力回應,也是對世界和平發展普遍追求的重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