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青民
一段時間以來,“新東北現象”一直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所謂新東北現象,就是在當前全國經濟新常態形勢下,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東北地區受“三期”疊加影響,傳統產業結構和計劃經濟體制機制遺留問題等深層次矛盾進一步凸顯,能源、鋼鐵和傳統裝備制造業因外需不足、投資拉動減弱而遭受嚴重沖擊,造成整體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這一轉型過程中特有和必有的“成長的煩惱”,被輿論稱為“新東北現象”。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出臺。《意見》指出,到2030年,東北地區實現全面振興,走進全國現代化建設前列,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10多年來,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明顯成效和階段性成果,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結構調整扎實推進,國有企業競爭力增強,重大裝備研制走在全國前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民生有了明顯改善。實踐證明,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重大決策是正確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全面振興的前景是廣闊的。為此,我們對東北振興前景要樹立信心,但同時對存在的問題應正視解決。
從表面看,產生“新東北現象”主要是外部需求不足、投資拉動減弱所致,實質上是10年振興沒有解決、并且進一步加劇的各種矛盾集中爆發的結果,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經濟結構不合理、體制機制不健全、政府行為不規范。
——經濟結構不合理。從所有制結構看,國有企業曾占到經濟總量的2/3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0%,在國有企業中,央企比重很大。長春一汽的年產值曾占吉林省GDP的1/4。東北三省的民營經濟比較薄弱,數量偏少,規模偏小。在“201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東北三省只有14家入圍,吉林省僅有1家入圍,而浙江省則有139家入圍。制造業的民營企業大都集中在為國企配套領域,形成了經營上的依附關系。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后,政府投資大量國企,進行所謂“戰略重組”“做大做強”,進一步扭曲了所有制結構。大型國企“一柱擎天”,民營企業萎靡不振,從根本上制約了市場主體的優化和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從產業結構看,東北三省一直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第二產業偏大,占GDP的比重達到50%,第三產業發育不良。很多項目大都是造船、鋼鐵、石化、汽車、水泥、裝備之類的傳統產業和低檔制造業,加劇了第二產業的單一化和畸形化,導致大量生產能力閑置,產能嚴重過剩。東北三省僅水泥生產能力就達1.2億噸,過剩產能達45%。經濟結構失衡,使“三期疊加”和國際市場需求不足的壓力空前加大。
——體制機制不健全。東北三省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極深,雖然進行了多年改革,但計劃經濟釀成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大多數國企建立的現代企業制度極不規范。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既當老板(出資人)又當婆婆(監管者),無法做到“不錯位,不缺位,不越位”,難以成為國有資產人格化代表,常常是該管的管不住,不該管的干預太多。一些國企改革停滯不前,甚至在某些方面流于形式。雖然進行了公司制改革,但常常是形式大于內容,政企不分、政資不分,企業主要領導身份與政府官員身份不分,用人上的“鐵交椅”、分配上的“大鍋飯”仍然存在,企業發展缺乏動力與活力。由于資產人格化代表缺位,導致嚴重的“內部人控制”。在完善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上,尚未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尚未打破行政壁壘、壟斷壁壘,尚未消除所有制歧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尚未發揮決定性作用。
——政府行為不規范。一是崇拜GDP,盲目上項目,把經濟增速當成施政主要目標。一些地方只顧投資不顧還債,只顧速度不顧效益,項目投產之日,便是虧損之時,使國家的寶貴資金變成“沉沒成本”,也使政府背上巨額債務。二是簡政放權難,部門權力利益化。一些地方政府攬權太多,管的太死,層層設卡,效率低下。被稱為“審批門”的錦州一家養老院拆遷另建,在政府部門的層層審批中,竟然蓋了133個公章,尚未辦完相關手續,足見政府權力的“任性”和效率的低下。三是政府職能錯位。一些地方政府在服務上不到位、在行使權力上不規范,用有形的權力之手排斥和取代市場“看不見的手”。不少地方領導熱衷于組團招商,層層下指標提速,紛紛出臺不切實際的發展戰略和奮斗目標,命令下級執行,強迫企業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