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日本一橋大學名譽教授,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渡邊雅男
譯 者:譚曉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內容提要:本文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出發,在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探討全球化的形成,以當代反全球化運動中產生的理論分析全球化的本質。筆者認為,全球化的本質與兩個原理密切相關:一個是以階級社會為媒介形成的資本主義的體制原理,另一個是以國家之間的權力平衡機制為媒介發展起來的帝國主義的國際原理,并指出當今全球化的實質就是美國帝國主義的霸權。最后提出,相對于引發不平等的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世界將會對抗性地產生出謀求平等的另一種全球化,這是歷史的必然,社會科學研究者肩負亟待解決諸多全球化課題的重任。
關 鍵 詞:全球化/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反全球化理論
不可否認,全球化的確給市場經濟注入了活力,并推進了全球經濟的全新整合,但與此同時,全球化進程也導致了全球范圍的雇傭狀況不穩定、環境破壞、貧富差距加大、福利削減、恐怖襲擊甚至戰爭等諸多負面問題。面對全球化帶來的這些復雜狀況,如何以社會科學的角度看清問題的本質,就成為極其重要的課題,而從資本主義的體制、機制出發,分析這些問題就是揭示全球化本質的重要途徑。此外,全球化引發的國際領域的諸多問題,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引發的歷史事實也極為相似,這又啟發我們聯系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去思考這一問題。本文將通過介紹和分析一些反全球化理論,闡明筆者對全球化實質問題的理解。
一、歷史上的全球化
全球化其實并非人類的新歷程。有位記者曾這樣說過:“全球化一詞在表述上也許是全新的,但它卻是很早之前就有的過程,在殖民主義的歷史上就確實有過這樣的過程。在殖民地時代,歐洲各國在全球所到之處推行他們的規則……即開拓市場和進行掠奪,結果是從1600年到1800年期間從拉丁美洲等殖民地攫取了無盡的財富,這些財富成為歐洲工業革命的主要財源。”①
如果覺得將現在的全球化像這樣追溯到大航海時代的殖民主義時代難以接受,我們不妨再將視野稍微限定一下。世界銀行在一份政策研究報告中,通過對“貿易、人口移動、資本流動等”的研究,總結出歷史上曾有過三次全球化進程:第一次是1870年-1914年,第二次是1945年-1980年,第三次是1980年至今②。支撐第一次全球化進程的包括從帆船到蒸汽機的運輸技術的改變,英國自由貿易體制的確立,從歐洲到北美、澳大利亞的移民等因素。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主義和保護主義、移民限制以及封閉式經濟、信息管制、計劃經濟等原因則抑制了全球化的發展(這也說明全球化并非具有不可避免的歷史必然性)。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全球化再次興起,直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形成了第二次全球化進程。第二次全球化雖然促進了海上貿易的恢復,一部分貿易壁壘也被打破,但由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一些國際規則限制了資本、商品、服務的流動以及人員的移動等,使當時的資本流動和人口移動都沒有恢復到第一次全球化時期的水平。而且在這些規則下,由于南北之間的貿易是以南方的初級產品與北方的工業產品進行貿易這樣一種極為不合理的結構形式展開的,南北之間的差距由此而被固定下來。從戰爭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盡管世界迎來了殖民地解放、爭取國家獨立的時代,但很快從舊殖民地解放出來的新興國家便跌落為舊宗主國經濟霸權下的從屬國。聯合國10年的開發努力以“受挫的10年”而告終,新經濟秩序的夢想也不足10年即告破滅。人們意識到,第二次全球化實際上不過是新殖民主義取代舊殖民主義的過程。